肉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夏至丨毒五月不用慌,轻松解毒3妙
TUhjnbcbe - 2024/10/23 20:33:00
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本期导读

阴历五月,被古人称为「毒五月」。此时应以静养为主,节制欲望,饮食清淡,减酸增苦,养护肝脾。于自然和谐中,可得「解毒」妙方。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从今往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夏至一阴生」,阳气到了极致,阴气就开始发动。所以,夏至也是一个重要的阴阳交汇点,容易影响人体阴阳的平衡。

古人所说的「天地交泰」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此时多见气温突升、雨水突增。在传统文化里「热多则属毒」,人的身体也容易受气候的影响,出现一些不适;同时,五月也是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毒虫频繁活动的时期,所以有了「毒五月」的称号。

「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清·叶天士著

在五月之毒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湿毒」。夏至的气候特点是温度居高不下、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仿佛置身一间大型桑拿房。

天地之间,湿气弥漫各处,使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离不开湿邪的「困扰」,久而久之,容易诱发脾胃问题:

食欲仿佛被高温蒸发掉了,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一点点就饱了;要么,是口渴但不想喝水;要么,是喝再多的水也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每时每刻昏昏欲睡,早上起不来、中午睡不醒,晚上却又翻来覆去睡不好;肢体困重,动一下就觉得腿上绑了沙袋;吃点冷的就肚子疼、拉肚子,甚至手足发凉,有时一摸肚子都像一块冰……

中医认为五月赤日流火,阳气在表,易耗损阴精。据《伤寒论》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此时如果经常喝冷饮、吃冷食,只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加重「湿毒」。

辨「毒」有法

不少朋友,一觉得自己体内有湿,就赶紧煮薏米水、拔火罐、汗蒸、泡脚……各种方法试个遍,但发现湿邪牢牢缠着自己。每个人的体质有不同,不加辨证直接用同样的方法祛湿,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狡猾的」湿气有个特点,就是容易跟别的邪气纠缠在一起,且停留的部位各不相同,那么,到底如何辨证识「毒」?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最常见的有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两者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均不一样。

寒湿困脾

寒湿之邪却最难防,因为我们经常出入有空调的地方,如办公室、商场、地铁等,冷热交替变化过于剧烈,寒湿之邪就伺机而入。

其次,吃多冷饮、生冷食物,或是暴饮暴食也容易伤脾胃阳气。寒湿困脾常见以下表现:

脘腹胀闷: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若湿困脾胃,容易出现胀闷感;

口腻:即口中总是有黏腻感。

纳呆:是湿阻脾胃,易伤脾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容易出现没有食欲,或者是吃一点就饱。

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若此时还伴有肢体肿胀,就需要考虑有点水饮了。

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大便烂、不成形,黏糊糊的、擦不干净。有时候,若湿情况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

女性白带量多:如果白带量大,呈现黏糊糊的液态状,且色白,则偏寒湿。

舌体淡胖、苔白腻或滑、脉滑:脾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运化,在正常饮水的情况下,体内水也会增多,把舌头「泡」大;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是偏湿,此时脉滑也主湿。

常用中药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还可以辨证搭配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利水渗湿药。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中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建议、指导下使用。

湿热蕴脾

湿邪和热邪结合一起,大多是因湿气滞留过久郁而发热导致,常可兼有食积、痰浊。而在生活中,最容易导致湿热的原因就是饮食重口味,如高油、高盐,烹调时喜欢煎炒炸等做法,顿顿离不开酒,餐餐离不开辣椒,时时离不了烟的朋友,也是湿热的「最爱」。

如何辨「毒」?湿热蕴脾首先是有热的特征,比如身热不扬,午后加重,同时又大便黄臭,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第二个要素是湿,比如口腻,大便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妇女带下,还有苔腻、脉滑。

常用中药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清热燥湿药。

除了上述身体上的不适,湿热还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如抑郁证。除了上述身体上的不适,湿热还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如抑郁证。

徐泊涛大夫解释,人体的健康与外在气候环境和内在的情绪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年龄也有关系:「据我观察,青春期的孩子,在临床上,因湿热和痰热引起的情绪病很普遍。其中,痰热类型的,性格执拗,与同学争吵,难以管教,常常伴有鼻炎,多痰,通常会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结合点穴足窍阴、大敦穴。」

「解毒」3法,简单易坚持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除了需要找专业医生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从源头上阻断:

1.规律生活,健康饮食

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而且晚上让脾胃休息也可以减少脾胃湿热。饮食清淡一些,少肉多素,多吃青绿色蔬菜,有养肝、清热解毒、利湿利尿的功效,比如菠菜、西兰花、芹菜、青豆、豇豆、油麦菜等。

2.艾灸、点穴

通阳散寒,除寒湿:艾灸大椎穴

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具有清热解表、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艾灸此穴可以通阳散寒、解表湿。

升脾阳、助消化:按摩中脘穴

按摩「胃之阳」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若出现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揉按中脘穴能起到应急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饭后一小时内不宜重按。

3.每天坚持导引

身心是一体的,湿邪与情绪之间也有微妙的关系,焦虑与烦躁,抑郁与悲观等,都和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无法保持情绪平和,不妨找个方法适时、适当发泄情绪,对于体质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大汗淋漓不仅伤阴,也伤阳气。在这里推荐一个简单、易上手的运动法——十二经筋导引法,能帮助活化气血循环,调节代谢。

不同的导引动作还能有不同的效果,如上面动图介绍的手太阴心经的导引动作,适合容易出汗的人,汗为心之液,在夏季多做心经导引操,能养心安神,适合抑郁、失眠、情绪波动的朋友。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至丨毒五月不用慌,轻松解毒3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