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浅谈中医对呼吸病其他十八种常见症的鉴别及
TUhjnbcbe - 2024/9/8 17:10:00

一、胸闷

1.痰气结胸

瓜蒌皮、薤白、枳实。

瓜蒌皮:见痰证热痰之瓜蒌,其功用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

薤白:辛、苦。温通胸阳之闭结,散阴寒之凝滞,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的胸痹证。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川芎、丹参、瓜蒌皮同用。

枳实:苦、辛、酸、温。既破气除痞、消积定喘,又行气化痰、消痞止痛,治胸阳不振、痰阻胸闷疼痛。

2.饮犯胸肺

枳壳、瓜蒌皮。

枳壳:见喘息证之肝气郁滞。瓜蒌皮:见痰证热痰之瓜蒌。

3.肝气郁滞

柴胡、香附。

柴胡:苦、辛、微寒。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香附:辛、微甘、微苦、平。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

二、胸痛

1.痰热壅肺

侧柏叶、瓜蒌皮。

侧柏叶:见咳嗽证属气逆咳嗽。瓜蒌皮:见痰证热痰之瓜蒌。

2.肝气或肝火犯肺

川楝子、乌药。

川楝子:苦、寒。苦寒降泄,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

乌药:辛、温。性温散寒,入肺宣通、入脾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闷痛。

3.胸阳不振,阴寒凝滞

薤白。薤白:见胸闷之痰气结胸。

4.血瘀

川芎、郁金。

川芎:辛、温。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故善治气滞血瘀等胸腹诸痛。

郁金:辛、苦、寒。本品能行气导滞,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故治气血瘀滞之胸痹心痛。并治湿热黄疸、胆石症等。

三、咽干

1.实热伤津

天花粉。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能清肺胃实热伤津之咽干口渴、痰少不利,并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排脓。

2.肝肾阴虚

玄参。

玄参:甘、苦、微寒。治热病伤阴、肝肾阴虚、骨蒸劳热、夜间咽干显著者。四、喑哑、失音

1.外感风热

蝉蜕、僵蚕、荆芥。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利咽止痒,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之症。

僵蚕:咸、辛、平。散风热,止痒。治风热上攻之咽痛喑哑。荆芥:见喷嚏证之外感风邪。

2.肺热痰咳

木蝴蝶。

木蝴蝶:苦、甘、凉。清肺热、利咽喉,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声音嘶哑之症。

3.肺阴虚

沙参、天冬、百合。

沙参:甘、微寒。清肺生津润燥,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咳嗽音哑之症。

天冬:见咳嗽证之阴虚干咳;百合:见咳嗽证之肺燥咳嗽。

4.痰热郁肺

诃子。

诃子:苦、酸、涩、平。既能敛肺下气又能清肺利咽开音,为治肺虚久咳失音之要药。

五、咽痒

蝉蜕、牛蒡子、薄荷。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利咽止痒。并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症。

牛蒡子:见痰证表证生痰。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祛风止痒。主治外感风热之身热咽痒、头痛、眩晕及麻疹、风疹之为痒。其他如僵蚕、荆芥等,也有止咽痒的作用。

六、咽痛

1.外感风热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金银花:甘、寒。善疏散风热,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咽喉肿痛,身热口渴,并为治一切内痈外痈要药。治热毒血痢。

连翘:苦、微寒。疏散风热,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咽痛、身热并能消肿散结,治疗瘰疬痰核,为“疮家圣药”。

牛蒡子:见痰证表证生痰。其他如板蓝根、大青叶、蝉蜕、薄荷,也有类似的作用。

2.热盛伤阴

玄参、山豆根。

玄参:甘、苦、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主治温毒热病伤阴之咽喉肿痛,夜间咽干显著者。

山豆根:苦、寒,有毒。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专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七、口干口渴

1.肺胃阴虚

沙参、麦冬。

沙参、麦冬均能清肺热养肺阴,治干咳痰少,又能补胃阴生津止渴,治疗口干舌燥,饥不能食、呕吐便秘等症。

2.肺肾阴虚

天冬。

天冬:既益胃生津,主治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又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虚眩晕、耳鸣、骨蒸潮热、内伤消渴等症。

3.热邪伤津

石斛、乌梅。

石斛:甘、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治热病伤津、消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并可滋肾阴降虚火,治目暗不明,骨蒸劳热。

乌梅:酸、涩、平。本品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并可治肺虚久咳或干咳无痰之症。

八、不欲饮食

1.湿阻中焦

砂仁、白豆蔻。

砂仁:辛、温。化湿行气,温中止泻,为醒脾调胃要药。主治湿阻或气滞食少,食欲不振之证。白豆蔻与砂仁性味功能近似,惟砂仁偏于调中止泻,蔻仁偏于调中止呕。

2.饮食积滞

焦三仙、莱菔子。

焦三仙包括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莱菔子:辛、甘、平。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

黄芪、白芍、白术。

黄芪:甘、微温。补益脾肺,益卫固表。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食少便溏,卫气不固,反复感冒,稍劳即大量汗出,汗出恶风者,为益卫固表止汗的要药。此外,黄芪还有升阳举陷、托毒生肌的作用。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对外感汗证,桂枝可温经解肌,白芍善和营敛阴,两者合用,运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之汗证。

白术:甘、苦、温。健脾益气止汗。本品善治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作用稍逊,故常与黄芪合用治疗表虚自汗,并为健脾要药,可燥湿利尿,又善安胎。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五倍子等也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2.阴虚火旺

五味子、浮小麦。

五味子:酸、甘、温。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于敛肺止汗。治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渴颧红等症。还可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心悸少寐者加牡蛎、当归、炒枣仁;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浮小麦:甘、凉。能补心气,敛心液,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均可应用。

3.湿热郁蒸

龙胆草、黄柏。

龙胆:苦、寒。善清肝胆之火,清热燥湿。故可用于湿热郁蒸之汗证。

黄柏:苦、寒。也善清湿热郁蒸之汗出黄染之症。

十、身冷恶寒

1.外感风寒

桂枝、紫苏、生姜。

桂枝:辛、甘、温。通阳扶卫,善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善治外感风寒之恶寒症。

紫苏: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较缓,并可行气宽中,可治胸脘胀满或咳喘痰多。

生姜: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较缓,并可治胃寒呕吐。

2.平素阳虚(比一般人怕冷,环境凉时或寒冷季节宜发病或病情加重)

桂枝、附子、干姜。

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凡心、脾、肾等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干姜:见痰证寒痰。

桂枝:见治外感风寒药。

十一、喷嚏

1.外感风邪

荆芥、防风。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并可祛风止痒、止血,治麻疹、风疹。

防风:辛、甘,微温。善祛风止嚏,治外感打喷嚏者,并能祛风胜湿、止痛止痒。

2.肺气虚寒

荆芥、防风、桂枝。

鼻炎,即遇冷喷嚏频繁、鼻流清涕者,故以荆芥、防风合以桂枝即可缓解。

十二、流涕

1.外感风邪

荆芥、防风,均见喷嚏证属外感风邪。

2.肺气虚寒

黄芪、五味子。

黄芪:甘、微温。补益肺气,升阳举陷、益气固表,故宜治肺气虚寒鼻流清涕不止。本品还善健脾益气,补气生津,补气止汗,补气行血,利尿消肿。

五味子:见咳嗽证之气虚咳嗽。

3.脾虚湿盛

薏苡仁。

薏苡仁:甘、淡、凉。健脾胜湿清热可祛湿热浊涕。

十三、鼻塞

1.外感风邪

薄荷、细辛。

薄荷:辛、凉。辛散力较强,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鼻流浊涕、鼻塞不通者,并可疏风止痒、透疹及疏肝行气止痛。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痒,并通鼻窍,适用于外感风寒,并温肺化饮,为治风寒咳喘及寒饮咳喘之佳品。

2.上焦湿热

苍耳子、辛夷。

苍耳子:辛、苦、温。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辛、温。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鼻塞、流浊涕。可与此二味合薄荷、黄芩等清热之品。

十四、发热

1.外感发热

柴胡。柴胡:苦、辛、微寒。善于祛邪解表退热,无论风热、风寒或少阳病半表半里之热皆可应用。

2.内伤发热

石膏、知母。

石膏:甘、辛、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汗出,暑热初起或热病后期气津两亏、身热心烦,温热病气血两燔、神昏谵语、发斑者均可应用,外感发热也可应用。

知母:见咳嗽之肺热咳嗽。

十五、背冷

寒饮伏肺

干姜。干姜:见咳嗽之肺寒咳嗽。

十六、背热

清泻肺热

地骨皮。地骨皮:见咳嗽之肺热咳嗽。十七、咳则遗尿

黄芪。

黄芪:甘、微温。长于补气升阳,健脾补中,尤宜脾虚气陷之证。

十八、血证

1.邪热犯肺

白茅根、侧柏叶、黄芩。

白茅根:甘、寒。可治多种血热出血证。

侧柏叶:苦、涩、寒。善清血热,兼能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并清肺热,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咯者。

黄芩:苦、寒。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并治肺热咳嗽痰稠者。

2.胃火炽盛

黄连、大黄、茜草。

黄连:苦、寒。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黄芩、大黄可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配生地、升麻、丹皮可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

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本品并有较好的活血、化瘀、通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茜草:苦、寒。功能凉血化瘀止血,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

3.收敛止血

仙鹤草。

仙鹤草:苦、涩、平。功能收敛止血,用于全身各处的出血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中医对呼吸病其他十八种常见症的鉴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