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治疗在调脾胃、复运化基础上还需重视病因治疗以及饮食调理。以扶助中焦脾胃,增加水谷精微摄纳为原则,侧重补虚,兼顾恢复脏腑功能。
(1)药、食结合,增其化源: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可见影响本病的关键在于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水谷精微是否充足,两者缺一,则发为萎黄病,久之影响他脏,迁延缠绵,可进展为虚劳。倘若治疗中仅执一端,如一味补充水谷精微,可致脾胃虚不受补,更益其虚,甚至变证迭出,脏腑功能紊乱。倘若单纯健脾助运,而不增加水谷精微的补充,则化生乏源,仍不得效。鼓励患者进食瘦肉、猪肝、猪血、蛋黄、豆腐、大枣、菠菜、黑豆、扁豆等。
(2)重调脾胃,促其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依靠脾胃的腐熟运化成为水谷精微,然后化生成血液。故促进饮食,增其化源尤为重要。药用枳实、鸡内金、白术、焦山楂、太子参、蒲公英、乌梅、木瓜、莪术等以健脾理气、消食导滞,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食欲缺乏、食后胀满、倦怠乏力、脘腹满闷等症。可促进缺铁性贫血患者对铁的吸收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服用铁剂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3)重视病因,审因证治:本病病因多端,病机繁复,但最终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故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其基本病因病机,健脾益胃、益气生血为其根本治则。临证必须细审病因,四诊合参,因寒者温阳健脾;因热者,实热清热泻火,虚热滋阴清热,切忌苦寒伤胃;因湿者健脾渗湿;因气虚者补中益气;因气郁者疏肝理气;因血虚者养血生血;因血瘀者活血化瘀;因邪毒者扶正祛邪。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应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必需以辨证为核心。慢性胃炎者多伴胃胀、纳呆等症,宜加焦三仙、鸡内金等促进运化;胃肠溃疡多伴烧心、泛酸等症,宜重用海螵蛸、瓦楞子抑酸,川楝子止痛;癌肿者宜加用半枝莲、黄药子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癥瘕(肝脾大)者宜加龟甲、鳖甲、牡蛎等软坚散结;溃疡黑便者,加用蒲黄炭、白及粉、阿胶珠、汉三七,以收敛、凉血、止血而不留瘀,且阿胶珠、藕粉冲调后呈黏稠膏状,服用后可敷布于胃肠黏膜,既有利于药物缓慢排空,更好的发挥疗效,又可保护黏膜创面,利于止血。临证应注意所加辨病治疗药物必须符合辨证之病机,切忌以西医药理替代中医辨证论治,一味叠加堆砌。
(5)整体观念,提纲挈领:临床需要注意缺铁引起的不仅仅是面黄、乏力(贫血)一症,很多患者表现为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怒等心脾不足或心肝火旺症状,均源于水谷精微不足,神失所养。临床只要抓住本病脾胃运化不足的基本病机,脏腑相连,气血不荣,即可抓住主要矛盾,虽并非治疗其症状,却可收围魏救赵、移花接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