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古今研究草豆蔻
TUhjnbcbe - 2024/4/9 17:04:00

一、典籍摘要

1、《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2、《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

3、《本草备要》:“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脾热,耗气损目。”

4、《本草便读》:“疗心腹之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之乖违,又能燥湿强脾;可变胃辟除陈腐,兼解郁痰肉毒,故和羹服食馨香。”

5、《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6、《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本草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9、《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10、《中华本草》:“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11、《本草从新》:“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燥湿祛寒。治寒客胃痛,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解口臭、酒毒、鱼肉毒。”

12、《本草撮要》:“功专散滞气,消膈上痰。得热附子治寒疟,得乌梅治久疟不止,含之去口臭。”

13、《本草分经》:“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湿,辛燥犯血忌。”

14、《本草蒙筌》:“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万消,口臭即解。”

15、《本草易读》:“下气开郁,燥湿驱寒,消食醒酒,化痰攻积。解霍乱而止泻痢,辟瘴疠而退寒疟。除口气之臭,杀鱼肉之毒。”

16、《本草择要纲目》:“主风寒客邪,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寒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热郁者,则不可用。恐其积温成热,有偏胜之患也。”

17、《得配本草》:“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消积化痰。治瘴疠寒疟,杀诸鱼肉毒。同知母,治寒热瘴疟。(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太阴独胜之热。)同熟附子、姜、枣,治脾寒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不热,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18、《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性热无毒,入脾胃二经。主风寒客邪在胃。其余与白者同功,而性尤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气。”

19、《药笼小品》:“辛温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乱吐泻。”

20、《药性切用》:“辛温气散,燥湿散滞,温胃祛风,微炒用。”

21、《玉楸药解》:“调中,运行郁浊,善磨饮食,能驱痰饮,治胃口寒湿作痛,疗腹中腐败成积,泄秽吞酸俱效,蛮烟瘴雨皆医,痎疟堪疗,霍乱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药,呕吐泄利之良品,化鱼骨肉停留,断赤白带下。”

22、《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23、《冯氏锦囊秘录》:“草豆蔻,行经惟脾胃。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尤消,口臭即解;破滞散郁,消食化痰,祛寒燥湿。久服过服,耗阴伤肺。有血症而阴不足者切戒。”

24、《顾松园医镜》:“散冷滞之气,止心腹之疼。”

25、《用药法象》:“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

26、《本草正义》:“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桉油精,蛇麻烯,反-麝子油醇,樟脑等;黄酮类成分:山姜素,乔松素,小豆蔻明等;二苯基庚烃类成分:桤木酮;还含有皂苷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含山姜素、乔松素和小豆蔻明的总量不得少于1.35%。含桤木酮不得少于0.50%。

2、作用: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和抗氧化等作用,剂有抑菌、兴奋肠管,挥发油有抑制肠管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古今研究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