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徽中药农业发展刍议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cpgt27/

在举世瞩目的阻击新冠肺炎这场健康保卫战中,中西医结合广为人知,中医药大放异彩,全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大健康教育的洗礼。一夜之间,“清肺排毒汤”家喻户晓,几乎每个童叟妇孺都能顺口说出几味中药材的名字,在一些地区,中药材茶饮如同“戴(口罩)、宅(家)、洗(手)”一样深入人心,匈牙利街头架起大锅煮中药为人们津津乐道,人们对中医药有了全新认识。防疫抗疫直接拉动了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安徽作为素有“南新安、北华佗、西(山)药库”美誉的中药资源大省,应抓住难得的历史契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推进中药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中药农业及其特征

“中药农业”是利用药用动物、植物、菌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是健康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细分产业包括:种业、机械化、规模化栽培、适度规模养殖、产地加工、追溯系统、肥料、饲料、植保、动物保护等。

中药农业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基础性。先古“神农尝百草”,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了多种植物,食药同源成为人类生生不息繁衍的基础。由此发端的传统中药农业,经历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春风的催生,现已转型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了大国农业的根基分支,也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必需性。无论食药同源的历史传统,还是防未病、治已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决定了中药农业的在人们生存生活中的必需性,因而具有普遍的惠民特征。随着世界范围“回归自然”的潮流兴起和我国扩大改革开放,中医药已走进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40亿人使用中草药及其衍生品,中药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适性健康产品。

三是生态性。中草药是农村绿色生物植被“大家族”的成员,只有原生态种植、仿生态种养才能保持中药材药性特质,蕴含着中华文明中特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丰富的生态智慧。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绿化美化农村环境,还能引导人们养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中药农业的本身就是绿色生态经济的要素。

四是高值性。中药农业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种养收益远高于粮食、蔬果和一般养殖,其加工效益更是倍增。古人即有“一亩药,十亩田”之说。安徽调查显示,“十大皖药”中药材亩均增收在元以上,最高可达数万元。一亩大棚赤灵芝年产值在万元以上,加工成破壁孢子粉,品牌产品产值可达百万元。在日本,治疗癌症的香菇提取物“天地欣”注射液,每支要卖到元。

五是独特性。中药材中虽然也有部分进口品种(如南药中的檀香、砂仁、公丁香、肉豆蔻等),但多数中药材的原产地都在中国大陆,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中药材原料出口具有优势,基本不存在由国际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中药农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及市场特性。

发展中药农业,是中医药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引擎,也是培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的新支柱,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同时也是呼应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中药农业正面临健康中国政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政策叠加的新机遇,迎来国际国内对中药材的强劲需求(近十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需求量高达万公斤,出口约万公斤,机构预测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将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多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安徽省中药农业发展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二、安徽中药农业面临的问题

安徽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人文基础深厚,现有中药材品种个,在《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所列七大区域中,华东产区包括7省34个重点品种,安徽就占了一半左右。近年来,安徽省中药农业发展迅速。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中草药种植面积已由年的96万亩发展到年的.7万亩,其产值由27.7亿元发展到56.5亿元。涌现出亳州、六安、黄山及太和、青阳、岳西、谯城、宣州等一批等中药材特色市、县(区),建成了灵芝、茯苓、天麻、霍山石斛、贡菊、亳白芍、葛根、黄精、宣木瓜、宁前胡、太子参等一批“十大皖药”示范基地。中药农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首批“十大皖药”示范基地药农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

但是,安徽省中药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中药材资源虽然在全国排名第6位,但发展水平却排在第16位。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中药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快速增长,安徽省中药农业供给能力尚不能适应。特别是近年来兄弟省市中药农业发展迅猛(近如江、浙、赣、豫、鄂,远如粤、贵、甘、蒙、东三省等),安徽省农药农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前,安徽省中药农业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优良品种短缺。种子种苗基地和市场规模较小,人工种植中药材无序化扩种,品种严重退化、混杂;长期重采轻育、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部分野生药材种质资源流失。同时城镇化快速扩张导致部分道地产区城镇化,濒危品种增加。中药材大县太和县历时五年的资源调查表明,县域内中草药野生资源较20年前大幅减少,有些品种已难觅芳踪。

二是生产水平不高。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机械化、规范化程度低,种植仍以千家万户分散为主,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不到中药材生产面积的10%。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生物提取、发酵生产更是短板。

三是科技水平较低。中药农业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应用;良种繁育基本还是20世纪50-60年代农业的“自繁自用”,良种推广率不足10%。大部分种植户专业素养低,对药材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加工方式和规格混乱,很多道地药材已经失去传统的炮制方法,采用机器和其他方式,损害了药材的本质。

四是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道地意识不强,非适宜区无序引种扩种问题突出,中药材的道地性减弱、内在质量下降;种植上套用大农业生产模式,上化肥打农药与种庄稼没有两样;部分药农受利益驱动,缩短生长年限、非适宜季节采挖、滥用生长调节剂、硫磺熏蒸;“优质优价机制”不完善,经营主体缺乏原动力。

五是市场与信息建设滞后。产供销脱节,未形成利益共同体,传统中药材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落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突出。中药材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电商交易规范、标准缺乏;市场信息扭曲失真,缺乏有效透明信息指导,中药材市场时常出现(道地)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少的波动,“皇帝女儿也愁嫁”与“乌鸦卖出凤凰价”的现象交替出现。

三、守正创新推进中药农业发展

安徽要坚持中药材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大而强的中药农业大省。

第一、发展思路创新。实现“大而强”,转变发展思路是前提。主要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高层统筹,高起点站位,大手笔规划,强力度推进。一是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以规划为引领,精心谋划发展路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中药农业。二是建议借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做法,建立省级层面统筹的专项规划、专项组织(行政)、专项班子(技术)、专项资金、专项制度,聚力聚能,推进特色优势植物药、菌物药产业裂变式发展。三是打造皖药发展三大板块。在皖北地区,抓紧启动亳州“中华中医药博览园”和以植物药、菌物药产业为特色的健康农业示范区,加快“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步伐。在皖南山区,以世界眼光,争创“国际中医药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区”。在皖西南地区,有序开发“西山药库”,支持金寨县打造“中国药用菌之都”名片。四是启动省级中药农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列入省级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同时列入省级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并在规划落地上发力。

第二、生产方式创新。一是统筹资源,围绕全国道地药材产区中提出的皖产江南药、淮药品种,重点推进一批优势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建设一批中药农业大县、大乡、大村,完善基地初加工、仓储物流配套设施,推进建立“定制药园”,形成若干产业集中区,示范带动全省中药农业发展。二是推动中药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宣传“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暗,不负山水常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积极推广中药材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积极推动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纳入地方主推技术指南,切实加强中药人才培训,使“人苗”“药苗”共生共长。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加强中药材资源循环利用,特别是做好中草药下脚料、菌物药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生产瓜果蔬生物肥料、畜禽添加饲料。近年来山东、湖北、甘肃等地部分新农人,运用加工后的黄芪、香菇、灵芝等下脚料和废弃菌棒喂养家禽家畜,生产出的菌菇鸡、中药猪等成为网红,供不应求。

第三、技术应用创新。实行产学研推用一体,狠抓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种植方面,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加强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共性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制定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种植强省转变。加工方面,引进成熟的植物药、菌物药生物提取技术和菌丝发酵技术,弥补全省中药农业的短板,提升皖药深加工水平。以“三高”慢病的食医同源产品和医美产品为突破口,生产加工中药的饮片、膏、丸、散、针剂等和化妆品、保健品、食品,加快以植物药、菌物药为原料的快消品开发,促进中药材加工增值。市场服务方面,重点是统筹利用现有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对接,接天(市场)连地(生产经营主体),做好市场信息服务。要将省级农业大数据平台与中医药平台、亳州中药材大市场信息平台对接,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生产经营。重视发展微商、直播、社群电商在内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切实搞好产销对接,促进药农丰产增收。

第四、产业模式创新。以建立三产融合新业态为切入点,探索新的产业模式。一是打造中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农业龙头企业。以优惠政策招大引强,吸引国内外知名药企入皖建基地。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明确药农特别是贫困户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权益,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升加工增值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发展中药农业体验经济。以道地中药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中药博物馆、中药农业小镇、综合旅游产业园等工程,推出食品、药膳、养生养老等附加产品,涵盖吃、住、行、玩、游学、养生等各种配套设施与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线下连线上,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五、品牌建设创新。加强中药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提升“皖药”影响力。突出地域特色、产品特性,创建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标志保护力度。省级医药管理部门要支持中药农业企业积极探索“7S”综合体模式,打造集植保服务、加工、检测、包装、第三方监督与溯源、产地直供、研发于一体的“道地药材产销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会同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支持中药农业企业品牌产品进入中药数据库,保障中药材品牌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以此支撑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供给。创新宣传手段,加强品牌推广,将独特的安徽岐黄文化元素注入中药农业,讲好品牌故事,推动安徽中药农业品牌走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和全世界。

第六、监管手段创新。“药材好,药才好”,质量是中药材的生命。好药材要靠“种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其切入点就是推进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中药农业这一体系,要满足三大层面的需求:消费者层面的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感、信任感需求;政府层面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民生工程需求;企业层面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品牌信誉、未来市场需求。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品规繁多,追溯难度较大,应分批实施。首批品种应首选迫切需要追溯的五类品种,即大宗品种、高价品种、食药品种,建立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过程的服务和监管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药农业并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主体责任,保障用药安全,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消费指引。推动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与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携手,与有实力接地气的区块链企业,加快开展中药材区块链落地应用试点,推广RFID电子标签、赋码技术、可视化监控等技术手段,打造绿色皖药、诚信皖药,提升安徽中药农业的信用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作者:安徽大学胡桂芳

来源: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合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