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方药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和《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的一种药物分类法。当时认为没有*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没有*或有*而只须斟酌施用,可以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多*而不能长期服用,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列为下品。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上品药中也有一些有剧*的药物在内,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此较原始的。

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把药物研成粗末或细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散剂须把药物研成极细末,或撤布(掺)于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多用于外科或五官科。

涩剂

涩可去脱,如牡蛎、龙骨之类。涩有收敛的意思,脱是滑脱不巩固,当用收敛药物治疗。例如病后自汗,是卫气不固,用“牡蛎散”(麻*根、*耆、牡蛎)。肾虚而遗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

烧存性

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尝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处理,目的是一样的。)

升剂

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类。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药物,降是气虚下陷的病证,当用升提药治疗。例如因气虚而患脱肛或子宫下垂,可用“补中益气汤”(*耆、甘草、*参、当归、橘皮、白朮、升麻、柴胡)。

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凡气属于温热、味用于辛甘的阳性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桂枝、*耆之类;如果气属于寒凉,味属于苦酸的阴性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芒硝、*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但旋覆花不升,也有例外的);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但蔓荆子不沉是其例外)。炮炙方面,如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收敛。

湿剂

湿可去枯。如麦门冬、地*之类。湿是滋润,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气候炎热干燥,肺受燥热,咳嗽无痰而胁痛,口舌干燥,舌红无苔,可用“清燥救肺汤”(麦冬、甘草、桑叶、石膏、黑芝麻、*参、杏仁、阿胶、枇杷叶,血虚的加地*)。

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藜芦所反的参,原来只有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四种,李时珍《本草纲目》又加入玄参,所以实际有十九种药物)。十八反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十二剂

有两种说法:即十剂加寒剂、热剂(系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即十剂加升剂、降剂(系明.缪仲淳《本草经疏》提出)。

十剂

从方剂的功用分类,有十剂的名称。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十剂之说,近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系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

十九畏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加两种药物同用,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叫做相畏。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即:硫*畏朴硝;水银畏毗霜;狼*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否完全确实,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时方

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订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据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按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所记载的方剂,主要包括晋以后的方剂。

食远服

即离开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可以食远服,泻下药也可以食远服。

食治(食疗)

应用食物对于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称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疗学说,并叙述多种食物的性味和治疗作用,是着名的食治专着之一。

水飞(飞)

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

四气(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疸身热。能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是热药,能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药,即是微热,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较重的疟疾。寒药和凉药,热药和温药,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此较平和,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温,猪苓甘平而偏凉。所以仍称为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送服(送下)

服丸剂须用汤水送服。一般丸剂用温开水送服;宜温及监制寒药的用生姜汤;清热的丸剂或用薄荷汤;清头目的用清茶;滋补药或调剂峻药以及补肾的均用淡盐汤;袪瘀活血药用酒送服,以助药力,医书中在丸剂后说明服法的“下”字即是送服。

酸苦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涌是吐;泄是泻。酸苦二味的药能催吐能导泻的,其性质属于阴。例如胆矾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味苦能泻下。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

语出《本草纲目.序列》。酸、咸味的药性是向里向下,没有“升”的趋向;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表发散,没有“降”的趋向。但这不是绝对的,例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说都应升,不过由于质重,所以是降的。

汤液

指清酒,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现在称为“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汤,去渣,取汁内服。汤的吸收较快,作用易于发挥,常用于新病急病。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系临床着作。

通剂

通可去滞,如通草,防己之类。通是通利,滞是留滞之证。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芦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加湿痹由于湿邪留滞,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雨时身体沉重酸痛,宜防已、威灵仙等药去留滞的湿邪。

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药汁等拌和,制成圆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凡药物不耐高热,虽溶于水、容易挥发,*性较剧烈的,多适合做丸。丸剂常用于慢性病,尤其是攻磨症积。但也有可用于急证的丸剂,平时制成保存,随时用水化开服用或水送服。

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面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面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姜放火灰内煨,称为煨姜,减轻其发散性,而能温中。

未发病前服

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

温服

即药汤不冷不热时服下。一般的补托、温养等药都可温服。现在多种性质的药汤都用温服法。

文火,武火

文火是火力小而缓,武火是火力大而猛。微火、慢火属于文火,“紧火”属于武火。煎煮药物时须按需要而使用不同火力。

无灰酒

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五代时蜀

韩保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又:北宋时苏颂编的《图经本草》,是药物图谱一类。

五谷

五谷的解释较多。《素问.脏气法时论》王冰注认为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黍(*黍即*米,小豆有多种)。

五色五味所入

药物归经学说的内容之一。这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另有淡味,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者,所以仍称为五味,但实际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甘味能补能缓,如*耆补气,阿胶补血,甘草能缓解挛急。酸味能收能涩,如山茱萸收敛虚汗,金樱子止遗精,五倍子涩肠止久泻。苦味能泻能燥,如*连泻火,大*泻下通便,苍朮燥湿。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藻、牡蛎治瘰历,芒硝润下燥结的大便。淡味能渗湿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近人认为药味道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甘类或苦味质等。

五宜

语出《灵枢.五味篇》。五类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的,称为五宜。如脾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宜食大豆*卷、猪肉、粟、藿。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食*麦、鹅肉、桃、葱。五宜的说法迁就五行学说,其中可能有的有些道理,但多数是牵强附会的。

五走

语出《灵枢.九针篇》。如“酸走筋,辛走气,咸走骨,苦走血,甘走肉。语出《灵枢.五味篇》。指五味所走的脏器。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注:《素问.至真要大论》作“先入”,意义相同。

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它不洁物。

先煎

矿物药、介壳药不容易煎出气味,都要捣碎先煎。加石膏代赭石、鹅管石、牡蛎、鳖甲等。处方中的麻*须先煎两三沸,掠去水面的浮沫,再加水,然后投入其余药物。据说麻*如不先煎去沫,服后会出现心烦。

咸味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药能催吐能润下的,其药性属于阴。例如盐汤可用于吐食积,芒硝能润下大便。

相恶

“七情”之一。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叫做相恶。如生姜恶*芩,因*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

相反

“七情“之一。两种药物冈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如乌头反半夏。

相杀

“七情”之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反应,叫做相杀。如绿豆杀巴豆*。

相使

“七情”之一。两种以上药物向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叫做相使。加款冬花用杏仁为使。

相畏

“七情”之一。是药物互相抑制。例如某些有*性的药物,须配合制服其*性的药物,以免发生有害作用。如半夏有*而畏生姜,以半夏配生姜同用,就能抑制半夏的*性。

相须

“七情”之一。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能互相增强作用,叫做相须。如知母和*柏。

小方

对于邪气轻浅、病无兼证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种意义:病势轻浅,不必用猛剂;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轻;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如汗法中的“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即是。

泄剂

泄可去闭,如葶苈、大*之类。泄就是泻,闭是病邪形成实证。里实须用泻法,如肺实证而咳嗽气急痰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袪痰。又如因气郁而引起便秘,患者时常噫气,胸胁胀满,想大便但虽以排出,甚至腹中胀痛,苔*腻,脉弦,用“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

泻下禁例

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泻下法: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老年血虚肠燥的;新产妇血虚大便秘的;病后津液损耗而大便秘的;大失血的病人;热邪在里,大便秘结,成为可下的证候,但病人脐部上下左右有动气;脉微弱或浮大而按之无力或脉迟的;气喘而胸部胀满的;欲呕吐的;病人平日胃弱,食欲不振的;病人平时气虚,行动就气喘的;病人肚子胀,有时减轻,不久又胀的;孕妇或行经期。有以上这些情况的也不能泻下。以上不可泻下的仅是举例。如果不宜泻下而又不得不泻下的,可参阅“表里双解”、“攻补兼施”、“润下”、“蜜煎导”、“猪胆汁导”等条。

辛甘发散为阳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辛味甘味药能发散的,其药性属于阳。例如桂枝、防风的性味辛甘,能发汗解肌。

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的膏剂,是用药物加水,再三煮熬,滤去渣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长期服用。膏剂有补养治疗用,常用于慢性疾病或身体虚弱者。外用油膏,一称药膏,把蜂蜡加入棉子油或花生油中,加热溶化,乘热加入药物细粉,不断搅拌,待冷凝即成。如有饮片,须先把油烧开,将饮片炸枯,去渣再加入药物细粉。冰片、樟脑等容易挥发的药,可在油膏冷后加入搅匀。外用药膏一般用来外涂皮肤疮疡疥癣等。

性能

概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而言,实际就是药物的作用。

修事

语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即炮制。清.张仲岩着有《修事指南》。

修治

语出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该书中有《修治药法》,即炮制。

宣剂

宣可去壅,加生姜、橘皮之类。宣是散的意思,壅是郁塞的病。如胸中胀闷、呕吐、恶心等症,可用“二陈汤”(陈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利气散郁。如果是胃有痰饮,还可以用“瓜蒂散”等吐法,也是宣的另一种方式。

烊化

凡芒硝(或玄明粉)、饴糖、蜂蜜、阿胶(预先加水炖烊)都在药汤煎成去滓后加入,再把药罐搁火上稍煎,使芒硝等完全熔化于药汤内。至宝丹、抱龙丸等,放在小盏内,药汤浸,用汤匙轻按,使它烊化,再内服。

阴阳水(生熟水)

即生水与熟水混合。

引经报使

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象向导一样,所以叫做引经报使。一种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朮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这种引经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药性不是每一种病都适合的。例如少阴病四肢寒冷,手足屈曲而睡,精神衰乏,脉沉须用附子、干姜、甘草等回阳救逆,就不能用独活这种发表药。另一种是引向疾病所在。例如咽喉病须用桔梗载药上浮,到达咽喉部;又如治下肢病用牛膝为引,治上肢病用桑枝为引。只能认为这些药治疗咽喉、下肢、上肢的某些病有效,加果认为必须用这些药为引,那就不切合实际了。

汤剂需要冷服的,叫做饮,如香薷饮。不规定时间饮服的叫做“饮子”,如《宣明论》的地*饮子。厚腻药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饮服的,后世称为“浊药轻投”。

饮片(咀片)

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式,便于煎汤饮服。

涌吐禁例

有以下情况的,不宜使用吐法:手足寒冷的;脾胃虚弱,面色萎*,脉微弱或虚大无力的;气虚而胀,不能运化,不可误认为实证;虚喘不安;脚气冲心的;病人恶寒而不想盖衣被的,这是内真热而外假寒;孕妇;老人虚弱的;产后;失血患者。以上不宜用吐法的仅是举例。

燥剂

燥可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类。例如水肿病,水湿停蓄于皮肤间,面目四肢都肿,脘腹胀满,气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饮”(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汤”(即以上二味)也可治水湿停蓄于皮肤间的水肿。一般所说的燥湿多指袪中焦湿邪。寒湿用“苦温燥湿”,如苍朮、厚朴等;湿热剂“苦寒燥湿”,如*连、*柏等。

将药物放在蒸笼中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才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加大*、地*经蒸制后,熟大*的泻下作用减弱,熟地*由生地的凉血变为温性而补血。

蒸露

有些药物通过蒸馏法而制成药露。加金银花露、藿香露、薄荷露等。

制绒

将药材的纤维捣成绒状,使其易于点燃,如把艾叶制成艾绒,用于灸法。

制霜

种子类药材去油后的粉末,加巴豆霜、苏子霜、杏仁霜等。某些药材析出的桔晶,加柿霜。某些动物药去胶后的骨质粉末,如鹿角霜。

治削

语出《金匮玉函经》。包括药材的去杂、切削等操作技术。如:“挑拣”:除去非药用部分,保留药用部分,加桑螵蛸去梗、牡丹皮去心。“颠簸”:用柳条或竹制工具,上下左右振动;除去药材中泥土、灰渣杂质。“筛”:用以区分药物大小和清除杂质,选用不同孔径的竹筛、铜筛、马尾筛。“刷”:刷去药物表面的绒毛、尘土等。“刮”:用金属或角质的工具,除去药物表面的非药用部分,加肉桂、厚朴去粗皮、虎骨去筋肉。“捣”:用石、铁或铜制的臼和捣杵,用以捣碎或去皮,加白果、词子去皮。生石膏、龙齿等捣碎。“碾”:多用铁制的药碾子把药物眼成粉末。“镑”:用特制镑刀将药物削成薄片,如犀角、羚羊角等。“切”: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切碎、切块、切丝、切段、切节、切片等。

即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也称“合炒”。酒炙:多用*酒,个别用白酒。有二种方法,一是先将药材与酒拌匀,再加热炒至微*;二是先将药材炒至微*,再将酒喷入微炒。加炙制当归、川连等。醋炙:用米醋炙。如炙制香附子、三棱等。盐炙:先将盐加水溶化,再与药材同炒。加炙制橘核、杜仲等。姜炙:先将姜捣烂取汁,再与药材同炒。如炙制竹茹等。蜜炙:将药材与蜜拌匀后,再加热同炒。加炙制甘草,枇杷叶等。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后再炒。如炙制苍朮等。羊脂炙:取羊脂与药材同炒,如炙制淫羊藿等。童便炙:取药材与童便同炒。如炙制香附子等。鳖血炙:先将鳖血加少量清水与药材同拌匀后,放置一小时左右,同入锅中炒至变色即可。加鳖血炙柴胡等。矾炙:先将矾加水溶化,喷入炒热的药材中,再同炒至干。如炙制郁金等。药汁炙:取药材兴药汁同炒,如甘草汁炙吴茱萸等。辅料指制药时的辅助物质。液体辅料如酒、醋等,非液体辅料如淀粉、糖、盐等,但盐也可以溶于水而变成为液体辅料。

中草药

一般认为中药书上有记载、中药店经常出售的中药商品,与民间或草药医使用的草药,合称为中草药。其实草药有些还是有记载的,或古来开始是草药,以后成为经常和比较普遍使用的中药,所以中药与草药也很难划分,因而现在常合称为中草药。

重方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卸先用奇方,病不去,再用偶方。

重剂

重可去怯,磁石、朱砂之类。重是质重药能镇坠、镇静。怯是精神紊乱,惊恐健忘。如癫痫病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治疗。

将某些药物放在清水内或液体辅料(加醋、药汁等)内略煮,可减弱其*性或使药物纯净。如莞花用醋煮,可减弱它的*性;朴硝夹杂泥土杂质,加果用白萝卜同煮后冷却,成为玄明粉,质量比朴硝纯净。

煮散

把药物制成粗末的散剂,加水煮汤,去渣服用,叫做煮散。

乳细

即把药末放在乳钵内研极细。乳钵系瓷制,形如臼,里面较糙,用瓷槌把药物研磨。点眼药和吹喉药等都可在乳钵内研极细。

[口父]咀

[口父](fu府),语出《灵枢.寿夭刚柔篇》。[口父]咀,就是咬嚼的意思。古代没有刀的时候;把药物咬成粗粒,加水煎服。后人改用刀切或捣,剉等法。

编后语:

中医文化学习,中草药材分享,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感恩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