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料的历史曾经某个时期胡椒是论颗卖的 [复制链接]

1#

一天,头疼,去做了背部刮痧,那小妹子一直在说:“哇,你湿气好重耶,看,刮两下就紫了”,“哎呀,你背部长了痘痘,我不敢用力,怕破了”。

回去之后下定决心买精油的目的之一是按摩,因为听说茶树精油可以消炎祛痘。但是精油确实比较贵,我又在犹豫。后来还是果断剁手了(我总是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

幸运的是,脖子上的痘痘现在已经消了(我不知道是抹了两次茶树还是其自然代谢了,因为没做对照实验)。但是这无疑加剧了我对精油和香料(都来源于芳香类植物)的兴趣。

香料

学过历史的人应该还记得:“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香料曾经是全世界不惜以武力争夺的对象。

中世纪晚期,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切断了丝绸之路,使得来自东方的香料在欧洲奇货可居:餐桌寡淡、食物无法保质、香水缺乏原料。这种情况下香料价格节节攀升。曾有一个时期,胡椒论颗卖,甚至可充当货币。

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和附近的班达群岛(现在也是潜水的好地方),出产珍贵的香料(胡椒、豆蔻、丁香等),驰名于东方和欧洲市场。

年,第一支葡萄牙船队最早来到班达群岛,采集肉豆蔻时候,发现了马鲁古群岛。不久,麦哲伦的船队,也找到这里。

年,麦哲伦船队返航,带回满满一船丁香。西班牙即刻派出远征队,先后夺下了两个主要产丁香的岛屿。

两国枪炮相见,互不相让。最后谈判停火,葡萄牙给出经济利益,暂时稳坐16世纪香料贸易的霸主。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强悍的荷兰人将葡萄牙人赶了出去,自己占领了“丁香园”,控制香料买卖。

因为有一次班达岛的居民把肉豆蔻卖给了非荷兰籍的商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几乎把班达岛的全体居民(约1万多人)都杀光。而英国人又利用土著诱杀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反过来荷兰人又对土著进行了血腥镇压。

而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也同样非常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麝香”、“藁本”、“蜀椒”等的产地和用途。

汉代的宫殿群一类特殊的房子叫“椒房”,就是古代的工匠将花椒捣碎和泥后加入花草植物制成宫殿内墙壁的保温层,一般由皇后居住。它是属于功能性房屋:保暖除湿,散发香气。

在古代大多人都是随身佩戴香囊,系在腰带之上或挂于床前。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就有这样的词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说蕙兰和白芷的香气是花椒和肉桂没法比的。

到封建社会后期,佩戴香囊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以及爱情的表达方式。比如,古言小说和电视中往往有赠香囊的情节。

现代,我们餐桌上的香料更加全面。比如泰餐的薄荷、法餐“红酒烧鸡”少不了迷迭香和香菜末。

将罗勒叶和松子、大蒜一起捣碎,再拌入橄榄油,便成了意大利最著名的pesto青酱。

罗勒叶

美国名厨AltonBrown描述的“最好吃的东西”——冬蔬汤中,含有鼠尾草、迷迭香和干酪。鼠尾草还常常与薄荷、百里香、牛至、月桂叶搭配。

当然,更神奇的我们的“十三香”,配料更丰富。我买小龙虾的时候,配料也是十三香。

小龙虾

朋友说:“感觉小龙虾没啥肉呀,我们吃的是什么?”

我当时的回答是:“香料”。

“那我们为何不直接吃香料?”

“你要直接吃的话我也不介意。”

据说,每个地区、每个品牌的十三香原料组成其实是不一致的,有的其实不是十三种而是二十几种调料。但是大多都包括如下的:

草蔻、砂仁、肉豆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山奈、良姜和姜

香料的部位有的集中在表皮,如柑橘、柠檬;有的集中在果实,如八角、豆蔻;有的集中在花朵,如丁香、茉莉;有的集中在汁液,如松脂;有的集中在叶片,如桉树、薄荷……而这些也都是精油的原料,所以很多精油,如果提取工艺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污染,那么就是可以食用的(当然量需要控制)。

参考:《中国国家地理》、《博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