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山东
□杨润勤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山东自古出好品,好品在信守中传承、升华。山东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好品迭继,指不胜屈,今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上山东好品云集,各国运动员品尝到山东“菜篮”“果篮”里的滋味,好味道难忘。眼下,首批“好品山东”出炉,汇集了农产品的好滋味。好滋好味的背后蕴涵着不一样的“密码”。
点醒肴馔
民以食为天,粮食和蔬菜是人类生命的主要能量来源。
春风荡漾,万物复苏,我来到泰山南麓的“汶阳田”,最惹眼的当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清爽爽、活脱脱的麦苗生机勃勃,让人心旌摇荡。这是能“吃”的风景,这景由绿而*时,颗粒归仓,收获的便是人们的“第一主粮”。
“汶阳田”是从泰安岱岳到宁阳、肥城,沿大汶河北岸几十公里的农田,褐土棕壤,深厚肥沃;有丰富的地下水源,灌排条件良好。这只是山东小麦的一个小区域,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已近万亩、4万平方公里,比整个海南省的面积还要大。
追根溯源,山东人与小麦的情结由来已久。考古证明,小麦最早在年前左右传入中国,最先落脚的省份正是山东。这归功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东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35°到北纬38°之间的“*金优麦区”,属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小麦生长。
山东人是从骨子里喜爱麦子的,即便是当下,农村里也有许多孩子的名字叫大麦、小麦、麦花、麦穗等等。麦子是山东人碗里的好饭,在人们的心目中,小麦要比其他农作物“高出一头”。
收好麦,还要多收麦,是山东人的夙愿。除了辛勤耕种,科技的力量,让这一夙愿成了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专家赵振东是“麦田守望者”,他一辈子眷恋小麦,育成的麦子装满上亿人的饭碗。他主持培育了多个小麦主推品种,其中“济麦22”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是全国第一位的“当家小麦品种”。
高产难优质,优质难高产,这是育种界公认的难题。年,“济麦”育种团队培育出“强筋、高产、抗病、抗逆”的“济麦44”,通过山东省审定,实现重大突破。在山东省区试中,“济麦44”较“济麦22”平均增产2.3%,且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是目前优于美国“硬红冬”的5个国产小麦品种之一。
年,山东小麦总产量.77亿斤,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山东饺子、胶东饽饽、青岛大包、鲁南花糕、周村烧饼、济南油旋等等,无一不是山东小麦的“杰作”。
天天大米白面,曾经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山东有上好的白面,也有不一样的好米。鱼台是“鱼米之乡”。
“来到鱼台县,龙虾拌米饭”,在李阁镇姜楼村,大多数人家每日必有一餐是龙虾拌米饭。龙虾的鲜香与大米的清馨融为一体,成为舌尖美味,欲罢不能。“这一口”吃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但他们知道,鱼台种大米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
《鱼台县志》记载,唐虞时期,鱼台县属豫州,“其谷宜稻麦”,“谷之品有黍、稷、麦、菽、稻、梁秫、芝麻”。又载,明代起此地大米为贡赋之品,明清时文庙祭祀孔子等先贤时,普遍用“稻”作为祭祀品。
好米离不开自然的天赋。这里濒临微山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境内还有17条河流纵横交错。天南地北的泥沙淤积成为这片肥沃的土地。由此,诞生了晶莹透亮、洁白如玉,口感滑爽、筋道的“江北第一米”。
守正创新是让一种植物物种延续、光大的正道。鱼台人代代“守正”着他们的好米,然而,20世纪90年代冒出的“多快省”生产习惯,让大米陷入“品牌杂乱、口感退化、市场萎缩、品牌价值走低”的困境。要想出好米,就得在品质上下功夫。痛心疾首之后诞生了新的“稻改路径”,“五个统一”像一双手托起了鱼台大米。统一供种,与天津农科院、山东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立育种研发平台,选定了两个大米主推品种;统一育秧,依托鱼台县亿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鱼台县农鑫谷物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集中育秧,确保秧苗品质;统一管理,推广应用配方施肥、增施菌肥和生物肥、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统一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成立了鱼台县农产品品牌(联盟)协会,作为标准化生产的订单收购价格制定者和“鱼台大米”地理标志产品标识管理者,统一打造品牌。
“喜看稻菽千重浪”,鱼台35万亩稻田长出的20余万吨大米,既有东北大米的醇香,又有南方稻米的软糯,不一样的鱼台好米再度让人刮目。
食以菜为要,饭与菜,生活中缺一不可。
寿光位居渤海莱州湾西南畔,有海有地,出盐出鱼产粮菜,明清时期就有了“寒腊冰雪便已登盘”的早春韭菜,成为朝廷贡品。这极少的韭菜是屋前土炕暖出来的“圣物”,难以走上百姓的餐桌。直到年,三元朱村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白色”革命。王乐义带领17个农户试验冬暖式蔬菜大棚取得成功,解开冬季蔬菜种植的“结”,揭开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序幕。当时菜农弯着腰、点着蜂窝煤炉子供暖的第一代大棚,目前已经升级至第七代。
眼下,智能蔬菜大棚遍及寿光,在孙家集街道前杨村的瑞航家庭农场,随便走进一个大棚,菜户通过手机即可读取棚内温度、湿度、土壤pH值和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并可实时浇水、施肥、开启补光灯等。眼下的寿光菜已达近千个品种,“海陆空”齐发,陆上“绿色通道”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海上的“蓝色通道”销往日本、韩国,“空中走廊”销往美国、委内瑞拉。
看寿光蔬菜种植技术展览,2米长的丝瓜、1米长的*瓜、藤蔓上结的红薯、水里长的南瓜、树上长的西瓜、西红柿等让人眼花缭乱,而气体施肥、立体种植、无土栽培、水培等又让人大开眼界。《齐民要术》里的“菜经”在寿光已蝶变为“好品山东”的经典之作。
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已种植多年的潍县萝卜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其糠心的“病”是用现代的“处方”治愈的。“面、甜、香、绵、爽”的定陶陈集山药,0余年来久传不断,绵延至今,越吃越香………哪怕是最家常的葱姜蒜,山东人也辈辈传承,精心“伺候”。章丘大葱高、长、脆、甜,“名”“特”“优”兼备,为让年的“葱王”不倒,每户葱农从大葱育苗到收获、出售的整个过程全部记入档案,技术人员跟踪检查,核实用药、施肥情况,对不合格者坚决淘汰。昌邑南逄大姜有千年种植历史,近年来推广新品种和地膜覆盖大棚种植技术,每亩能产出万斤色泽鲜*光亮,味道甘辛清香的大姜。
古老的粮菜被现代人的巧手和智慧“点醒”,连接成“好品山东”的成长链条。
添甘加香
烟台蓬莱,有一个乌沟苗家村,村里有一棵百年苹果树。
据考证,这棵古树于年前后栽培,可称得上是我国苹果栽培历史的“活档案”。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斯将西洋苹果引进烟台,在烟台毓璜顶建起了“广兴果园”。年,福山绍瑞口村果农唐殿功,看到“广兴果园”的苹果,想方设法引种。唐殿功将这些枝条嫁接在自家的秋子海棠等苗木上,“青红香蕉”苹果就此诞生。
烟台苹果年均日照2小时,无霜期天,不仅富含磷、钾等矿物质及胡萝卜素、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还有着“酸甜*金比”。大自然的恩赐与历史的垂爱,才有了眼前这棵百年老苹果树。抚摸老树沧桑的树干,萌出的新叶绿得醉人。抬眼看,眼前是它层层叠叠望不到边的子子孙孙们。绵绵瓜瓞,出蓝胜蓝,烟台苹果在全国的苹果大家族里地位“显赫”,曾经7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是烟台苹果,外地人可能没到过山东,没到过烟台,但他们一定吃过烟台苹果。
然而,20世纪80年代烟台苹果还是被“卡”了。
市场上“红富士”等品种的出现,从口感到颜值,对烟台的国光、祝光、伏花皮等品种进行了全面碾压。原本的出口主力“小国光”市场份额更是被挤压,从年出口过万吨到仅有数百吨,烟台苹果“憋”得喘不动气了。
人有我也要有。年,栖霞市蛇窝泊镇开全国先河,引进“红富士”落户。秉着壮士断腕的勇气,烟台拉开了一场覆盖全市苹果产区的品种革新。到年,全市余万亩果园全部换种红富士系列。渐渐地,烟台苹果“复活”,又登上了全国“老大”的位置。
烟台苹果的“自我革命”不敢停歇,依托农业农村部果品和苗木质检中心等10余所科研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砧木多个,培育出“烟富3号”“红将*”等10余个优良脱*品种,开发出富硒、SOD等功能性苹果。同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让烟台苹果又添甘加香。
年末,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吃苹果的视频,引来全网围观点赞,航天员为家乡的苹果作“天宫代言”,烟台苹果“高调出境”,让原本就品质上乘的红苹果“飞得更高”。
烟台苹果莱阳梨,距那棵百年老苹果树公里以外的莱阳照旺庄镇芦儿港村还有一棵古老的梨树,树龄已达年,主干深埋地下,只露出五条粗大的分支,犹如五龙旋舞。所结果实个大、肉细,糖分特别高,清朝时被列为皇家贡品。
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的莱阳梨沾了好“风水”的光,莱阳梨主要产地在五龙河流域,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蚬河、白龙河在五龙河口汇流,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这种细沙土壤里腐殖质多,云母多,土质松,通透好,光的反射强。充分的光合作用,再加上沙土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加快了梨果糖分的积累。
日轮月转年,当地人一代一代呵护“宝贝梨”,除了精心授粉、施肥、浇水外,近年来,又琢磨吊果和掐花两个“秘器”。吊果是为了预防果实变大、变重压断枝;防止风过大,果实之间发生碰撞。掐花是掐掉幼果上的花,开始时是为了防治虫害,后来却意外发现掐花后梨果形状大变,顶端凹陷,果肉丰满、脆嫩,品质又提升了一截。当地有句顺口溜:“好吃不过莱阳梨,酥甜可口杠杠的”。
其实,山东最古老的果树在枣庄峄城。峄城石榴园有棵千年老石榴树,被称作“石榴王”。西汉时期,凿壁偷光的匡衡是峄城人,他官至丞相,告老还乡时,向皇帝讨要了一棵张骞从西域引进、种植在御花园里的石榴树。由此,石榴在峄城繁衍开来,经历数代,直到今天。
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延续0余载的石榴种植,也有其“病灶”,比如,出汁率低、裂果率高、不易储藏等,也得换“芯”。峄城是天然“育种场”,依托中国石榴研究院的科研引领,多渠道搜集与保存石榴种质份,建成了国内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石榴种质资源库、石榴种质资源圃。在石榴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上,打造石榴种质资源研发基地、创新基地、品牌基地。新建高标准石榴繁育基地亩,扩种“秋艳”“青丽”等优质石榴0亩,改建、复壮石榴树亩,发展富硒石榴亩。石榴还是那个石榴,但在传承中已让其再次“焕发青春”。
在山东,老果树展新枝结新果,创新中凝结着人们对生态规律的思考与智慧。
蒙阴蜜桃色泽艳丽,果肉细腻,汁甜如蜜;肥城桃果实肥大、果肉乳白,肉质细嫩致密、柔软多汁、口味甘甜。两种桃子的栽培历史皆逾千年,古老的滋味在延续中变得愈发纯正。
“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的千年沾化冬枣,一直“窝”在庭院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走入大田,在减密度、增光照等一系列改进后,肉脆、甘甜、清香的独特气息已成为现代人难以割舍的味道。
山东的“果品王国”里,也有崭露头角的“后浪”。淄河上游的源泉镇,是淄博市特级水源保护地,优美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小气候使这里成为种植猕猴桃的最佳区域。30多年的技术培植,“碧玉”猕猴桃脱颖而出。每年入秋,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像绿色的精灵,吸引采摘者云集,果肉晶莹剔透,如同翡翠,口感酸甜适度、细嫩多汁、芳香浓郁,让人流连。
我国引种蓝莓仅仅几十年,蓝莓落户山东刚刚十几年。青岛的*岛蓝莓“后浪”澎湃,已形成品种引进、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及销售的“中国蓝莓之都”。究其“秘诀”,除了依陆傍海的砂质土地,再就是从头到尾的科技引领。
品尝一下*岛蓝莓吧,就着细细白霜咬下果肉,汁水瞬间破皮而出,一股酸甜滋味在口中引爆味蕾……妙不可言。
山水之间,星罗棋布,“天下果品”看山东,是也。
激活滋味
清晨,在威海好当家集团的海洋牧场上,海参采捕者驾驶着舢板驶向海参捕捞区,穿戴好设备后,一个跨步扎进大海中。不一会儿,个头饱满、色泽亮丽的海参就被捕捞上岸,成筐成筐地放在舢板上。很快,这些海参经过检测后发往全国各地。“早上在海里,晚上在锅里”,当天的晚餐就可吃上威海的放心海参了。
山东的海岸线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奇妙多姿的海洋世界里,有着诸多鲜活灵动的生物,不好动且丑陋的是海参。海参喜欢生活在海藻茂密,水流迟钝、没有淡水流入、通明度较大的礁石或泥沙底地带。威海的千公里海岸线,近海远离大江大河入海口,海底水流平缓,属礁石、泥沙石混合地质,显然,这里是海参最好的天然港湾。自然环境禀赋与培植壮大海参产业相加,千百年的“港湾”里有了海洋牧场,海参“爆棚”,年,威海海参总产量达4.4万吨,是全省的1/2、全国的1/4。
每一只海参都要“验明正身”,好当家实行严格的海参质量管理,育苗养殖过程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苗种来源、饲料投喂、水质变化等全部信息记录存档;检测中心可进行多项农残、兽残、重金属、微生物的检测。
好当家只是威海人呵护“海中人参”的一个缩影,威海严格执行陆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控”,以容量定排量,培育河道及入海口湿地,把住海岸带“生态红线”,近海海域水质达标率%,是全国海水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
人们喜食海参,是因为这个黑不溜秋的家伙,在滚热的锅中与葱姜等融为一体,便被激活了其内在品质和营养,成了香气四溢,鲜嫩肥美的佳肴。海参做法百种,海参与同样丑陋的牡蛎入锅、成汤,被称为“海边一绝”。瓦煲放入清水,用猛火煲至水滚,加生姜、海参、牡蛎,改用中火煲两小时,放葱段和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做法极简,却激活了食材的营养,焕发起滋补养颜的功效。
牡蛎俗称“蚝”,距离威海仅百公里的乳山是“生蚝窝”。养殖品种以太平洋牡蛎为主,采取筏式养殖方式。养殖区域分布于西至乳山口、东至浪暖口的开阔水域内。这一水域,潮流畅,风浪小,入海的乳山河和*垒河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饵料丰富,成了牡蛎的“天堂”。
如果按照传统养殖的套路,是“春播秋收”。由于乳山湾外海岛屿少,夏季风浪较大,再加上夏季海水附着物多等原因,导致牡蛎成活率不高,产量低,制约了牡蛎产业的发展。如何“破茧”?乳山人去多地“取经”,末了,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出了牡蛎“秋播春收”的养殖技术。每年9月采购外地牡蛎半成品养殖,11月到次年4月收获。这种养殖模式避开了夏季风浪,缩短了养殖周期。接着,又引进并试养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好,卖相、品质好的三倍体牡蛎。“牡蛎家族”迅猛扩大,年产牡蛎50万吨。肉质饱满、入口爽滑、汁液鲜美的乳山牡蛎在全国叫响了。
水中美味,螃蟹不可或缺。淡水蟹口味鲜甜,并不逊色于海蟹。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河的水里畅游着你;青色的背,雪白的底,金爪横行不拘理;秋风吹,秋雨起,又到水美蟹肥时,我在*河口上等着你。”每年七八月份,东营*河口捕蟹人往往边哼唱边捕蟹。大闸蟹成筐成筐地抬上岸,早已等候多时的商贩们,把鲜活的蟹分送到四面八方。大闸蟹以清蒸为好,保持原汁原味,肉鲜香甜美,再蘸少许姜醋汁,香甜中透着清爽,百吃不厌。
*河自改道由东营入海,*河三角洲地区就开始有大闸蟹的分布。*河为地上悬河,无污染,水质好,营养盐丰富,为大闸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大面积人工养殖十几年前才开始,建设苗种基地,育苗、种好草、调好水、喂好料。有一塘好草,才能养出一塘好蟹,要保证50%-60%的水草覆盖率。销售一季好蟹,挣来一块市场,扩大一片面积,“雪球”越滚越大,养殖规模达到多万亩。“南有阳澄湖、北有*河口”,*满膏肥的*河口大闸蟹,已与阳澄湖大闸蟹大江南北平分秋色。
不管是海参、牡蛎,还是大闸蟹,在鲁西南人看来,都赶不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这碗羊汤往往是鲁西南人美好一天的开始,就着汤吃上两个壮馍,一碟小菜,周身舒畅。单县大街小巷遍布羊汤馆,家家户户也自做羊汤。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的羊汤成了他们的最爱。
鲁西南的青山羊是草地上蹦跳温顺的生灵,背部、唇、角、蹄为青色,最大价值在于肉用,肉质鲜美,不膻不腻,以青山羊为原料熬制羊汤可谓“生花妙笔”。单县地处*河故道,是碱性水、碱性草,家畜常食,肉中膻味小。另外,弱碱性水对油脂的溶解好。再加上独特的熬汤工艺,唤醒了骨肉里的元素,释放出诱人的浓香。
单县志载:清嘉庆十二年年初,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开设“三义和汤馆”,后来三家分开经营。由于徐家技术好,制作精细,一时间风靡全城。在其后多年里,单县羊汤的名声越来越大。然而,当地人担忧的是如何保住牌子,擦亮牌子。
羊汤好喝羊为本。单县郊区有一个“单养千秋”保种育种创新示范基地,这是一个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保种育种基地,饲料投喂、消*降温、粪便处理等都实现了自动化。这里养殖着数千只单县特有的青山羊,正在培育生长快个头大的青山羊杂交新品种,延续中提升青山羊的品质。还有,单县羊汤产业发展联盟,由*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顾问团等组成理事会,为羊汤产业发展提供智囊。比如,制订了一整套的养殖技术、方案,模拟它的自然生存环境,用单县技术标准养出每一只羊。
不仅是羊汤,山东人普遍钟爱的是鸡。鸡的吃法五花八门,枣庄辣子鸡、莱芜炒鸡、聊城熏鸡、夏津布袋鸡、济南*焖鸡、新泰黏糊鸡、泰山栗子鸡等,各有千秋。特别是栗子鸡,简直是泰安美食中的“绝味”。
都说泰山栗子鸡能品到千年前的味道。此话不虚,泰山板栗迄今已有0多年栽培历史,早在周朝就有记述,在大汶口发现的甲骨文上也有“栗”的象形字记载。今天,板栗进行培优繁育后,质地细糯,口味甘甜的品质更加突出,有“东方珍珠”美誉。泰山红公鸡羽毛鲜艳,尾羽黑且闪有绿色的光泽,亘古以来就在山间板栗树林中奔跑跳跃。板栗香甜,鸡肉鲜美,两者在猛火、沸水中深度交融,其鲜香软糯的好滋味被激活了。
山东把鸡做到极致的当数德州扒鸡。
在德州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年前德州城西门外,烧鸡制作艺人贾健才远近闻名。一天贾健才外有事出,店里伙计却在灶前睡着了,一觉醒来,一锅鸡煮过了火。哪知这过火的烧鸡却散发出独特香气,吸引了过往的行人……贾健才由此摸索出一套德州扒鸡的原始做法。后来,康熙南巡路过德州,品尝德州扒鸡后称:“真乃神州一奇也”。从此德州扒鸡成为皇家御用贡品,声名大振。故事里的事无从细究,但德州扒鸡品质却“勾”住了每一位食者,“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竞袭人。”
德州扒鸡也折过“翅”。20世纪80年代初,扒鸡的品种从农家散养笨鸡改用肉食鸡,质量和口感下降,消费者不买“账”了。痛定思痛,德州扒鸡立马为消费者还“账”,全部使用散养笨鸡,选育培养生长期为6-8个月优质专用鸡,构建起“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终于,老味道又回来了。
眼下,走进扒鸡自动化加工现场,会看到一只只活鸡经过宰前检验、沥血、浸烫、脱羽、掏膛、预冷、清理整理、自动分拣、上色、焖煮等多道环节后,像变魔术似的成了一只只香气扑鼻的扒鸡。
散养笨鸡表明鸡肉的品质,自动化加工线只是提升了速度,德州扒鸡的精髓还在于那锅老汤。这锅百年循环的老汤,火不熄,味不改,一汤永续。汤里有桂皮、白芷、砂仁、山柰、草豆蔻、白豆蔻、花椒、陈皮等多种佐料。正是这锅像酵母一样的汤,激活了鸡肉中的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素、尼克酸、维生素、钙、磷、铁等多种成分,释放出撩人心魄的美味。每年0万只德州扒鸡正是带着这种美味,“飞”到了人们的餐桌上。
其实,真正激活舌尖上“好品山东”滋味的是人,是山东人的勤劳、淳朴、厚道、善良和智慧。
传承是骨子里的传承,创新是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