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19481.html第四十一讲 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前面介绍了化湿药的概念部分,现在来介绍化湿药的具体药物。在这一章里面介绍的化湿药物就一共有八味药,那么另外比较典型的芳香化湿药,就是前面讲过的解表药当中的香薷,开窍药当中的石菖蒲,其余还有一些虽然功效里面有化湿,象木瓜、扁豆之类,但不是很典型的芳香化湿药,所以把前后的、把它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子理解一些问题。
那么下面第一味也是要求掌握的化湿药,苍术。注意它的读音,这苍术[zhu]、术[zhu],不能读苍术[shu]。那么在没有学中药这一味药以前,大家如果读成苍术[shu]了,可以原谅,那么从今天起苍术[shu]就不能原谅了。现在从字形,那么字和现在的技术的术是一样的,算术、技术的术一样,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我觉得是在汉字简化的时候,千虑一失的地方。本来苍术[zhu]的术[zhu],它自古以来那么它就读术[zhu],那么不同的地方它就是最后这一笔的时候,繁体字它是弯的,象甲、乙、丙、丁的乙字这样的弯钩,我们过去看一些古典小说,比如说岳飞传里面的什么金兀术、金兀术,那么自古以来就那样写。那么后来因为术字,和技术、算术的术,同时简化成同一个字,所以(术)字分别是两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它身兼两任,两个角色,它同时是,其实作为繁体字的术字,从笔画来讲是五划,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简化字简化的目的,因为笔画一画也没有少,只不过就是笔画,最后的笔画的形状比较省事一点,没有弯钩了,所以严格来讲不应该简化。按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是文字专家,这样子因为造成了一些混乱,尤其是学中药,很多人没有学中医、中药的时候,都是读苍术[shu],今后的白术也发生这样的错误,如果不简化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读音的错误的这种情况了。所以关于它的读音问题,我们首先注意。
那么苍术它有明显的芳香的气味,所以它首先是一个芳香化湿的药,所以在功效里面我们可以说它化湿,但是苍术又是有明显苦味的药,而且它的燥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它同时又是苦温燥湿药,它既是芳香化湿药,又是苦温燥湿药。那么从作用强度来讲,苦温燥湿的强度,应该强于芳香化湿,所以在习惯上苍术的功效,一开始不是讲化湿,而是提它的燥湿,强调的是苦味,辛味就显得比较次要。如果说同学们今后在使用当中,你说苍术有芳香化湿的作用,有化湿功效等等,并不错,它本身就有(这)功效,只是它相对于燥湿而言,比较次要一点。所以我们首先功效里面,第一是燥湿。那么另外健脾,对苍术来说,它既是通过燥湿,增强脾的健运功能,更主要的苍术健脾又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对苍术来讲,它本身又是一个健脾药,是两个并列的功效,既能燥湿,又能健脾。这样理解对苍术来讲,才比较公正、比较准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那么苍术的功效的对应的主治证,仍然是湿浊中阻,或者就是一般的湿阻中焦,或者湿邪困脾。那么苍术是治疗这样的一个证型的最常用、最主要的药物。
所以一般的书上就说苍术是治疗湿阻中焦或者湿浊中阻的要药。为什么重要?那么它有很强的化湿、燥湿作用,能够消除中焦的湿浊。同时又有一定的健脾作用。那么脾胃健运也有利于湿浊的运化和消除,它其实是一个双重的一个治疗作用,所以在治疗湿浊中阻的基础方,平胃散,苍术作为主药,作为君药,它是最基本方的最主要药物,所以当然是要药。所以湿阻中焦,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以平胃散来加减、化裁,如果寒邪偏盛的,那么加上一点温中的药,如果是湿热偏盛的,那么加一点清热、清湿热的药。它可以比如说和*连、*芩这样的一些药物使用,脾虚的那么再配伍一些另外的象白术啊,或者人参这一类的健脾,或者茯苓这一类的健脾除湿的药。那么由于湿浊中阻,而引起的其它的一些病证,比如说导致了进一步发生了痰饮、水肿等等,苍术也是能用的,但是它都是与湿浊阻止中焦有关,所以它是一个要药,应用非常广泛。那么我们书上在应用一里面,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它,比如说偏热的、偏虚的、偏寒的,那么除了引起简单的湿浊中焦以外,如果湿浊内盛出现了水肿、出现了痰饮,那么它加减变化,这些都是今后方剂当中经常常用的,不需要记,那么我们简单地就知道它是一个治疗湿阻中焦的要药,那么另外还要记住一点什么,因为湿阻中焦,常常就有气机阻滞,但是苍术尽管作用很强,但它本身没有行气作用,所以往往要加上行气的药,这样才能全面适应湿阻中焦的证型的需要。所以在平胃散里面,还有厚朴、陈皮,这厚朴和陈皮,本身又是燥湿药,那么在燥湿方面,它增效,又可以弥补苍术没有行气的这样一个不足,所以整个平胃散方,燥湿作用和行气作用都很强,所以是治疗湿阻中焦,有代表性的一个有名的方剂。就是我们前面谈到了湿阻中焦一般都要配伍行气药,那么平胃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所以大家应该作一定的了解,所以配伍行气的药。
另外苍术尽管有健脾的独立功效,那么健脾就可以用于脾虚证、脾失健运。在古方当中常常这样子在用,但是在现在的临床当中,单纯的脾虚用苍术的不多了,为什么不多,因为它和白术相比较,没有优势,在古方当中,苍术、白术不分,比如说我们今后学张仲景的方,就是术用多少,可能是苍术也可能是白术。那我们现在就要来区别,如果是脾虚为主的,那可能就要选用白术。如果是以湿浊偏盛的,可能就要以苍术为主,选苍术。因为它在健脾方面,和白术相比较,不很重要了,所以我们书上在主治当中、应用当中没有专门地提脾虚,只是脾虚有湿浊偏盛的时候,可以用苍术。真正的脾虚证,苍术是可以用的,只是说它现在的不是很重要,它不是没有功效,它有,所以就是说明一点,注意第一个功效,就这一些内容。第二个苍术祛风湿,它又是祛风湿药。那么祛风湿药,它属于祛风湿散寒药,因为它是温性的药,所以它总体上来,它比较适合于风湿寒痹。但是苍术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它长于除湿,它既能祛风湿来除湿,又可以通过燥湿,所以对于风湿寒痹,它最重要的、最佳的适应证,是湿浊偏盛的湿痹,或者叫着痹。那么湿痹有寒热之分,尽管它比较适合于湿痹当中的寒证,和一些祛风湿散寒药配伍在一起,如果是风湿痹证湿浊偏盛的,热化了湿热痹证。苍术同样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很常用的,那么经常和*柏配伍,所以有的书上针对这种情况,说苍术和*柏,是相须的,那么主要是根据湿浊偏盛角度来讲的。所以它用于风湿痹证,湿热痹证,也很常用。它可以和一些清热药,比如说*柏,我们书上讲还可以配伍石膏、知母这一类的清热药,也是可以。配伍今后(学的)薏仁也是偏寒的,也是经常用于湿热痹证,也行,我们前面学的什么络石藤啊、秦艽啊、防己其实都可以配伍。苍术对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疼痛,这是在祛风湿方面。
另外苍术解表,是一个发散风寒的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尤其是风寒表证,兼有湿浊中阻,药也可以表里同治。所以在一些古方,治疗表寒证当中,和前面的一些发散风寒的药,苍术也是相当常用的一个药物,相当常用。所以我们在记祛风湿药的时候,不能忘掉这一点,苍术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说有名的神术散,里面的术那么就是苍术,主要的是治疗的风寒表证。所以苍术的最基本的四个功效,应该说,就是这些情况。
另外在有的书上,苍术有另外一个功效,就说它明目。我们把它放在此外,也是采取一个淡化的一个方式。因为苍术的明目,主要就是治疗在中医里面的雀目,就是现在的夜盲症,那么夜盲症主要是食物里面的维生素A的含量不够,导致的一种眼病,严重的还会出现角膜软化,那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比较高了,如果是因为饮食的原因出现雀目或者说夜盲症,临床上几乎是见不到的,就是现在一些,比如说到南极、北极去考察的、高山这些探险的,长期住在野外,食物的营养成分都是保证了的,都均衡,一般都不会造成夜盲症。现在临床上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所以我们把它采用一个很淡化了的方法。中药要实用,不实用的功效那么增加大家的记忆,增加大家的学习负担,没有必要,所以我们有的书上把明目放在这功效的正文里边,因为它的实用性不大了,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此外里面了,这是关于苍术。
另外有关苍术的品种。我们书上来源于两个品种,一个是来源于茅苍术,一个来源于北苍术。那么茅苍术,最好的产地,就是江苏的茅山,江苏的茅山质量最好。那么切开以后,它有很多红色的点,叫朱砂点,其实是它的油腺,它含的挥发油的含量很高,这是它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所以从南北苍术来分,南苍术优于北苍术。那么南苍术本身,江苏的茅山又是个道地产区,所以南苍术又称为茅术,就是这样来的。茅术有一个特征,切片以后,很快的出现白霜一样的物质,那么所以有的把它叫霜苍术,那么是它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医院的一个领导,参加药房加工苍术的时候,就是茅苍术,把它切片了以后,就起了一层白霜。他批评药房的加工人员,说你们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这么多的药都长霉了,你们还不好好地(保管),结果加工药的人哭笑不得,因为本身茅苍术,加工以后表面就有一层白霜,所以称为霜苍术,不是霉变了。
第二味药,厚朴。是一个木兰科的乔木植物,用的树皮,树皮把它切成一小片的、一小片的,就是这样的药材。这是厚朴的叶的这种形状。用的是树皮作为药用。字的读音,标准的音,应该读厚朴[po],朴[po],厚朴[po],是个多音字,它用于姓,那么(读)朴[piao],比如说韩国、朝鲜啊比较多,当然很容易把它区别开来。另外它有个读音就是[pu]、朴[pu],朴素,所以在现在使用电脑简化字和繁体字转化,很容易把朴[po]转化成朴[pu]素的朴。其实(这)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读朴[po],比如说,另外还有一个读音,也可以读朴[po],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青面兽杨志手提一把朴刀,它又有一点区别。字的读音很多的,读音多。当然本身我读的就不标准,但是大家知道它特殊的读音,厚朴[po]。(这)药它也是一个苦温燥湿药,它可以用于湿阻中焦,而且作用也比较强,那么更重要的厚朴的第一功效,应该是行气,对它本身功效比燥湿更加的重要。所以我们说厚朴的分类,最佳的分类,它应该放在行气药。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放在了化湿药,因为行气药本身品种比较多,化湿药的品种比较少。显得比较单薄,更主要的是厚朴和苍术,在平胃散这些方剂,经常是配伍在一起,它有一个协同关系,为了便于和苍术相比较,所以习惯上常常把放在了化湿药这一章里边,所以对于它的燥湿,用于湿阻中焦,它可以用,但是作为苍术的一种辅助,不很重要。至于它的行气,厚朴的行气,主要的部位是胃肠,甚至于包括了肺经,它都能表现出行气,这是作用的脏腑比较广泛,那么作用的效果,它主要是消胀的,消除气机阻滞引起的脘腹胀满,或者腹胀,脘腹或者小腹,腹胀,所以它主要行气消胀的。在我们要学的行气消胀药当中,厚朴可能都是作用最强的一个药,所以凡是胃肠气滞,出现了胀满,不管寒热虚实,也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几乎都可以使用。
比如说寒邪凝滞,厚朴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可以再加比如说生姜、干姜这一类温中的药,(治)寒凝气滞的。那湿热阻滞,胃肠气滞胀满,可以与清热燥湿药,比如和*连,连朴汤、连朴饮,那么里面的厚朴,也是行气消胀的,但是是偏于湿热的,虚,那么和补脾的药。如果是饮食积滞,那么它可以和消食药配伍。大便秘结、大便不通,胃肠的气机,也不能调畅,那么可以和泻下通便的,比如说承气汤、大承气汤。所以它都是用来行气消胀的,都是针对腹胀,所以它是一个行气消胀的要药,我们书上的应用二,它主要用于胃肠气滞,那么在第二行,第一行到第二行,它主要在消除脘腹胀满,为行气消胀的要药,就是包括以后要学的行气消胀的药,厚朴的作用都相当好,所以是我们要注意的,不管寒热虚实什么原因(都用)。在当代有的胃肠作手术,手术了以后,胃胀、不通,那么为了促进胃肠的运动,消除胀满,最后到患者,比如说胃肠的手术了以后,如果说患者通畅了、放屁了,那么外科医生就放心了,所以过去有的在手术的时候,在(患者)本身的肠道里面加上一点厚朴的制剂,就容易达到效果,也是用它来消胀的。所以尽管它的现在的范围扩大得很多了,它的基本的作用,基本的目的是没有变的,所以这是它的第一功效,最主要的。另外平喘,那么是一个降肺气,也与它的行气燥湿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厚朴在临床上,用于气喘,或者说喘咳,有痰能用,没有痰也能用,关键,它有肺气壅滞,用它也有一点行气消胀的意思。胸中有一种胀闷、胀满,有痰、没有痰都可以。我们有的书上只是用于气喘而痰多者,对不对,对。厚朴它通过它的燥湿行气作用,有利于减少痰,因为痰本身就是脾湿生痰。那么它温燥脾湿,又能够通过行气,气行则痰可以蠲化,有利于祛痰,所以咳喘痰多的,可以用,没有痰的能不能用?照样用。张仲景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就是气喘没有痰的。那半夏厚朴汤,就是有痰的,都能用,不局限在痰多,上面是厚朴的情况。
第三个药,广藿香。
最早的中药里面使用的药物,就叫藿香,在《名医别录》里面就有了,就叫藿香。藿的意思,一个就指的是豆叶,大豆的叶,称为藿。那么藿香的叶片,尤其是传统用的所谓的土藿香,比较粗糙,外形有一点象豆类的叶。另外藿也是比较低贱、比较卑贱,比较常见的。比如说过去我们说生活很困难,有的就是用藜藿苟充(来形容),姑且地用一些野菜、野草来充饥,在一些有灾荒的年,那么一般的民众,藜藿苟充。藜,也是一种野菜,藜科的,现在把它叫灰条(菜)的植物。有的吃了以后,引起日光性皮炎的,称为藜。藿,一般指的豆类的叶,那么藿香,传统认为在香药当中,它不但叶片象豆的叶,而且很贱的一个植物,所以命名与这样的因素有关。但是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那文献上记载有人把生长在南亚地区的一种唇形科的植物(进行)引种,首先引种在海南、广东,它适合于气候比较炎热、温暖的地方。那么这种藿香,它的叶片比较厚一些,芳香的气味也浓烈一些,相对于原来用的藿香,就把叫作广藿香。它主要产在广东这一类的地区,引种进来的,所以相对就把原来用的藿香,叫作土藿香了。同样的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药典》里面,把藿香和广藿香,也就是土藿香,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品种,它来源于两个植物。从理论上来讲,广藿香含的挥发油含量比较高一些,所以质量要好一些,所以品种就以它为正品。但是在药材当中,并不完全如此,为什么不完全如此?广藿香产在南方,如果北方地区要使用,长途的运输,现在尤其是我们铁道运输,过去说的野蛮的装卸,乱丢乱扔,藿香芳香油,它要发挥芳香化湿,主要是叶片,那么叶片干了以后,经过反复的野蛮的运输,到了北方地区,我就见到比如我们四川地区用的很多广藿香,几乎叶片所剩无几,没有什么叶了,剩下来的就是茎,就是藿香梗。那么这样的(药材),应该说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地方,当地就有土藿香,新鲜的,随时采,随时用,那么它的叶片没有任何的损耗,尽管它含的挥发油,可能相对来说不如广藿香那么高,但是它叶片没有丢失、没有耗散,实际它的质量和只有梗的广藿香(比),可能它质量并不差。所以在用的时候,根据药材的情况,土藿香,就一般的所谓的藿香,完全可以使用,这是传统用的一个品种。
这是关于藿香和土藿香的问题,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那么藿香,作为一个芳香的化湿药,它应用是最为广泛,治疗湿阻中焦,应用最为广泛。为什么应用最为广泛?就是它药性微温。就是前人说的它很温煦,不燥烈。在这方面,它不管偏寒、偏热的,它都是非常适合。所以前人对这味药在芳香化湿药当中,评价是比较高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就说它温不热,燥不烈,微温而不热,辛燥而不燥烈,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湿阻中焦,有的是偏寒的,但是常常有偏湿热的,它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它的温燥性又不强,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湿热证),应用非常广泛,所以也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寒热虚实的临床表现作相应的配伍,那么就作这样一段简单的了解。第二个功效,解表,也是发散风寒,可以用于风寒感冒。那么藿香的解表的力量不强,所以一般的风寒感冒,都是(在)我们前面学过的解表药当中去选择,选藿香的不多。那么把它的前面的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外有风寒、内有湿浊。它表里同治,这一点就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香薷。但是香薷,解表的作用优于化湿作用。而藿香化湿作用优于解表作用。这两个药,这两个功效互有长短,所以在感冒,表证比较重的情况下,用香薷的比较多。
如果湿浊中阻比较重,而外感又不很重的,那么用藿香。把这两个功效加起来,综合利用的,最有名的就是《和剂局方》里面的藿香正气散,所以现在市场上什么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液,很多种类似的产品,是个广大群众欢迎的一个产品。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外感风寒,内伤湿浊,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暑热天。但是我们有的书上,就把藿香的第二个功效,叫作解暑,不准确,应该是它的解表作用和化湿作用,在暑湿证当中的一个综合利用,它的基本功效不是解暑,而是解表。所以我们没有说它解暑。如果见到了说藿香解暑,那么要正确地理解,是它的解表和化湿的功效对于暑湿证的一种特殊应用。
另外藿香也有一定的止呕作用,但是联系到第一功效,它最适合的是湿浊中阻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其它原因的,它不那么常用,所以也与它的化湿是有关的,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功效。我们书上还简单谈到了藿香叶和藿香梗的,一般的作用都是藿香叶要强一些,藿香梗作用非常平淡,那么用的时候可能就少一些,只是一些轻症在使用它。
藿香下面的一个药,佩兰。佩兰是这一章的比较次要的药,但对于临床医生,尤其是要研究本草文献,对它的名称要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最早的药(名),就是一个字,就叫兰。所以在早期的,先秦时期的这些著作里面,如果只有一个字的兰,指的就是佩兰。因为当时的妇女喜欢把叶或者它的花,佩在胸前,一个是用它来对一些病有预防的作用,同时也是芳香的,也是一种香气,(或)作为一种装饰,多方面的意义。在屈原的《离骚》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纫秋兰兮以为佩”,纫秋兰,秋兰指的就是佩兰。纫,缝纫的纫,现在好象我们用一个针线把它别在、或者把它固定在我们衣服的胸部的,纫秋兰兮以为佩,佩戴在胸前,就是《离骚》里面的一句话,所以,在当时就对药物认识就非常深入了,妇女常常把它佩戴在胸前,所以就有了佩兰的名称,就这样来的。另外稍晚的一点本草,比如说在唐宋时候,因为它是一个草本植物,就把它叫作兰草,在唐宋时期的一些本草的兰草,就是这里的佩兰。现在我们的兰草就是一个兰科的观赏植物,比如说什么春兰、夏兰、秋兰,有的还很名贵,有的一株都能买很高的价,兰草。但是唐宋本草的兰草,不是现在我们见的观赏植物兰草,但是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里面,就把现在我们观赏的兰草,误认为是(本草)书里面兰草,也犯了毛病。所以我们后世的人对它进行批评,寇氏衍义的舛谬,兰花为兰草,那么我们书的总论部分,谈到了,但是我们出了一个毛病,说《本草纲目》说的,其实它不是李时珍的原话,那是李时珍的儿子,给皇帝进书的时候,是《进本草纲目疏》里面谈到的,当然也可以说是江西版的《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应该说是李时珍说,但我们书上说的是《本草纲目》说,原则上没有错,但是要分清人的话是李时珍的儿子,在李时珍去世以后,向皇帝进《本草纲目》书的时候,他写了一段文章,那里面用出现的一句话。所以我们现在把名称要搞清楚,佩兰,古代单称兰,也曾经叫过兰草,就是一个菊科的植物,多年生的,很香的。那这药,应该说总体说,和藿香非常相似,而且经常配伍在一起使用,那么它化湿,也可以用于湿阻中焦,解表也可以治疗外感,对于外有表证,里有湿浊的,也可以使用。那么佩兰我们没有写止呕,能不能止呕,对湿浊中阻的呕吐,也有一点缓解作用,只不过它比较弱,把它淡化了。如果佩兰的功效,你写的和藿香完全一样,六个字,没有错的,它是非常相似的,常常也用于湿阻中焦的呕吐,只是说它这些作用都比藿香要微弱一些,所以它没有藿香应用那么广泛。但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药性,是我们要学的化湿(药)当中唯一的一个平性药,其它的都是温性比较明显的,那么这样子相对而言,佩兰就对于这种湿热中阻,湿热阻滞中焦,那么就是古代文献上说的脾瘅,就是脾经湿热。脾瘅,脾脏的脾,瘅一个病字旁一个单,单双的单,脾瘅。在古代的文献里面,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脾经湿热,那么它的临床表现,有湿阻中焦的基本症状,但是它的舌苔是*腻的,更重要的症状,经常出现口臭,口当中好象觉得甜甜的味道,口中粘滞甜腻。象这样的一种症状,更多的是用佩兰比较适合。治疗脾经的湿热,那么古代说的脾瘅适用,(该)药就作这样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够了。
剩下来在这一章里面还有四味药,白豆蔻。白豆蔻,九五版的《药典》开始把白字删掉了,就叫豆蔻。所以我们今后见到豆蔻,指的就是白豆蔻,那么为什么在教材上仍然坚持没有把白字删掉。实际这药删掉了白字不好,因为中药里面以豆蔻来命名的比较多,那么就在我们这一章马上后面就有一个草豆蔻。白豆蔻,在我们的书上的出处《名医别录》,错了,它的出处是《开宝本草》。是宋代才开始收载的,那么后面页的草豆蔻,它的出处才是《名医别录》,之所以出现错误,古代用的豆蔻,只有草豆蔻,所以它就叫豆蔻。那么现在我们的药典,把白豆蔻的白删掉了,所以有的去查阅文献的时候一查,古代的豆蔻,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是当时的豆蔻,是草豆蔻。我们现在的白豆蔻称为豆蔻,是近几年的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95年版,这样把它开始删掉的。所以就有一个问题,在古文(献)里面的豆蔻,不是白豆蔻,而是草豆蔻。就容易出现这种错误,比如我们教科书的出处,就错了,就与(这)因素有关。
第二中药里面以豆蔻命名的药比较多,我们后面的收涩药当中,还要学一个肉豆蔻,其实还有一味药红豆蔻,至少有四、五种豆蔻。我认为这四、五种豆蔻前面都必须加上限定词,草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肉豆蔻,这样子使用的时候,不可能混淆、不可能出错。如果单纯地把其中某一个叫作豆蔻,有弊无利,多一个白字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当时在编教材的时候,白字,取掉也不是,不取掉也不是,最终还是没有取。不取掉的话,好象就在与《药典》作对,《药典》是国家的法典,有权威性,应该删掉,和药典保持一致性,那么删了以后,它又有负面的影响,所以还可以跟《药典》委员会提出建议,那么恢复、不恢复是另外一回事,这些是白豆蔻的名称,这是一个姜科植物,白豆蔻的用它的成熟的果实,因为它的果壳,带一点白的,薄薄的,象纸那样薄的,里面是它的种子团,所以称为白豆蔻,是它的果壳的颜色。
下面的砂仁。那么砂仁也是姜科植物的果实,是它的果实,它和白豆蔻大小差不多,但是(白豆蔻)要圆一点,扁圆的,白的,砂仁的果实要稍长一点,它的果皮,颜色要深一点,但砂仁一般要去掉了外壳,只用里面的种子团,用的实际上是种子,而不是果实。所以我们书上砂仁的入药的部位,有的写成熟的果实,有的写是成熟的种子,种子更准确。一般药材去掉了果壳,那么白豆蔻整个连外壳往往是带在一起的。
再下面一个草豆蔻。草豆蔻果实比砂仁要大一些,其实颜色干了以后,这是新鲜的时候,干了以后,和刚才砂仁的颜色完全一模一样。只是它的种子团,砂仁也是这样,白豆蔻也是这样,白豆蔻要扁一点、小一点,那么砂仁这样子要长一点,也是比草豆蔻要小一些,它也是姜科植物的,我们用的也是果实或者种子。草豆蔻,一般要去掉外壳,以它里面的种子团来入药,所以草豆蔻就用的接近成熟的种子。
书上最后一个(药)草果。那这草果就是干了的,颜色没有干的时候,和草豆蔻也是一样的,干了以后,砂仁、草豆蔻、草果都是这种颜色,那么草果要更大一些,比草豆蔻还要大一些。那么一般来说它可以用它的果实,更多的还是用里面成熟的种子。剥掉了壳用,所以这四个药,都是姜科植物的果实或者种子,来源非常相近,气味,就是它的性状也相似,它们的性能都是辛温的。所以这四个药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它们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的地方是次要的。再回到白豆蔻,那么这四个药,严格讲来,都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都有这四个方面的功效,我们后面的药,比如说行气止呕,越来越弱了,在有的书里面草豆蔻就没有行气的作用了,我们书仍然把它保留了下来,但是在草果就没有保留,那么止呕也是越来越弱,强调重点,所以这四个药,温燥性最弱的,是白豆蔻,温燥性最弱,所以它的芳化就比较好,那么砂仁强于白豆蔻,草豆蔻又强于砂仁,草果又长于草豆蔻,所以对于前面两味药,功效说的是化湿,后面两个药说的是燥湿,强调它们的温燥性更强,所以我们书上排序,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那么温燥性越来越强,所以后面两个药用的是燥湿的术语,而且主治证是寒湿阻滞中焦,就不是一般的湿浊阻滞中焦了,强调了它的温、强调了它的燥,所以用于寒湿阻滞中焦,前面两个药,是一般的湿浊阻滞中焦。所以它的化湿,芳化的作用好一些,尤其是白豆蔻,它不但作用在中焦,还往往作用在上焦,宣化肺的气机,所以在这四味药当中,对于湿温病最适合使用的是白豆蔻。因为湿温病,它在中上两焦,这与白豆蔻归肺经有关系。所以我们今后学习治疗湿温病的什么三仁汤,三仁其中的一仁就是白豆蔻,为什么这么用,本身它是一个辛温的药,对湿温病,应该说不适合,它能够除掉中焦的湿浊,而且能够宣发上焦的气机。对湿温病的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另外的三个药,一般是不用的,所以要说同中有异,就是在主治证当中,应用一当中,湿浊中阻后面就提到了湿温或者暑湿。相对来讲这药可以用,用的多一点。
那么行气作用也是白豆蔻最强,砂仁次之,草豆蔻再次之,草果更次之,可以次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如果我们便于记忆,也认为它有一点行气作用,也未尝不可,所以我们可以一样的记忆,草果功效里面没有写行气了,写上并不错,但是它越来越弱,所以就按照这种排序。
温燥性是增强,行气的作用是减弱。那么温中与温燥是一样的,也是按照排序是越来越强的,那么专门把它用于治疗中焦有寒的,当然越强的,就更加适合。但是这四个药,都有作用,都比较明显。它既是化湿药,又是温里药,温里主要在温中,至于止呕作用,那么也是按照这排序是减弱的,白豆蔻最好,它气味芳香很清爽,其它的,比较重浊,止呕的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这四个药的相同的地方就这样,都可以认为它有这八个字: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那么行气和止呕,是以我们的排序由强到弱,温燥的性质,按排序是由弱到强,就注意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区别,那么不同的地方,强调白蔻的对于湿温证当中的应用,那么对于砂仁来讲,可能一般强调两点。第一点,一般的书上都加一个安胎,我们这里把它放在了此外,那么对于气机阻滞,或者脾胃有寒湿而影响了孕妇,出现了恶心、呕吐,那么可以用砂仁来减轻这些症状,它可以通过行气化湿,有利于胎动不安或者恶心、呕吐妊娠恶阻的治疗,但是它本身是一个温燥的药物,那么中医治疗妊娠期间,对于温燥性的药还是要慎用的,所以习惯有一个说法,产前宜凉,产后宜温。所以在妊娠期间,不是真正的寒湿阻滞,那么砂仁还不能乱用的,它不是一个普遍可以使用的,一个安胎的药,所以我们也是把它放在此外的一个原因。另外前人强调砂仁能够温脾止泻,好象微微有一点涩性,有的书上说脾胃虚寒的腹泻,考虑砂仁的多一点,所以虽然不是很特殊,但有这方面的倾向性,所以我们在砂仁的应用二,尤其强调了脾胃虚寒至吐泻,除了吐,强调了一个泄泻,这是一个细微的区别。
那么草豆蔻,近年来现在的临床用的不多,往往只作为砂仁、豆蔻的一个代用品,在没有的情况下,用它来代替,另外不同(之处),就是真正是寒湿偏盛,湿浊很重,舌苔很腻,而且是白的,有明显的寒象,那么这时候,砂仁、白蔻的功力,显得不够的时候,那这时候可以用草豆蔻,也可以用草果。草果的温燥性比草豆蔻还要强,所以也是用于寒湿中阻,是寒证,强调了一个寒。
但另外一点,草果在历来的书当中,都有一个截疟两个字,截疟可以治疗疟疾,我们教材上也是在功效里面没有保留。因为常用的中药,凡是古代文献里面提到了截疟的,比如说前面的青蒿,包括白头翁,或者以后的常山等等,现在用药理来作药效实验,对疟原虫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都有抗疟原虫的作用。草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明显的作用。那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草果在古代治疗疟疾的方当中,不是单用,不是象青蒿,那么采一把来单用了以后效果都很好,它是在复方当中,在复方当中草果究竟是它本身就有截疟的作用,能够针对疟疾,抑制疟原虫,或是它在复方当中降低其它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或者说针对疟疾病容易出现的痰湿,用它的温燥的性质,使复方针对性更强,有利于疟疾的治疗,从现在来考虑可能后者的可能性大,那么草果用来治疗疟疾的一些复方,里面常常比如说有常山这些药,它本身就要引起恶心、呕吐。那么用它来降低呕吐不良反应,另外疟疾里面有一些寒湿偏盛的,舌苔比较白腻,那么用它来燥湿,治疗寒湿中阻、寒湿中阻,使整个方更加与证型合拍,可能更加主要。它不是直接针对疟原虫的,按中医的观点它不是直接针对疟疾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在此外(中介绍),本品芳香,燥湿散寒,辟秽化浊,又能截疟,用于寒湿偏盛的疟疾。采用了这样一个比较含混的这样的一个表述的方法,所以草果对疟疾本身是不是有特殊的、特效的治疗作用,那么需要研究的。所以我们这章里面的这八味芳香化湿药,就介绍完了。前面的四味药,当然各自有自己的一些个性,尤其是前面的三味,那么佩兰和藿香可以对照起来,后面的四味,因为它们都是同类的药,那么以白豆蔻为重点,砂仁和白豆蔻作对比,后面两味药要求更简单一些。所以我们就这样把它完全按白豆蔻来记忆,它的功效容易记,所以今天就介绍到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