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治疗范围广泛,其功效主要得益于散寒温中、燥湿解郁的作用。四神丸中用吴茱萸,不仅仅是为了祛寒,更是借助其性燥来祛湿。对于暴注下重、呕逆吐酸、肝脾火逆等病症,必须兼用苦寒之药以降之,如左金丸(吴茱萸、黄连)治疗肝火痰晕嘈杂等症状效果显著。另一种说法是,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与黄连相配,能引黄连入肝,一寒一热,一苦一辛,共同治疗厥阴气火有余。对于厥阴头痛,必须用吴茱萸引经。此外,吴茱萸是白豆蔻的良药伴侣,能消解宿酒。同时,本品与硫黄、大蒜研匀涂抹于腹部,可治疗小儿肾缩;与茯苓配伍,可治疗痰饮;与橘皮、附子配伍,可治疗肾气上哕。然而,吴茱萸的下气速度极快,肠虚的人服用后可能会更加严重。尽管如此,吴茱萸仍以其下气散结的功效著称,特别是对于肝郁气逆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医生如果善于调理肝脾,就能够更好地治疗各种疾病。无论肝、脾、胃、肠出现何种病症,只要出现腹胀、腹痛、呕恶、嘈杂、吞酸等肝郁气逆症状,都可以在对症处方的基础上加入吴茱萸1~3克,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下气散结效果。此外,吴茱萸也是外治良药之一,应用广泛,其中散寒止痛和引热(火)下行的作用尤为突出。
下腹阴冷和口吐涎沫是临证应用吴茱萸的两个指征。
一,治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则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可用吴茱萸(汤泡7次)、茯苓等份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50丸。
二、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早泄,有较好效果。
治阳痿属厥阴肝寒,宗筋失纵者,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晩睡前敷于神阙穴,移夜除去。
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醋调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用药期间忌房事。
三、吴茱萸煎服,有杀虫作用。凡脏寒蛔动,腹痛剧烈者,用四逆汤加吴茱萸治之,每获效验。与乌梅丸治蛔厥相比,似有药简力专效宏的优点。
四、治阴囊湿疹,吴茱萸30克煎汤洗,一般5次可愈。
此本于《疡医大全》治绣球风方,其方为蛇床子、吴茱萸、艾叶各等量,煎水后化芒硝(约吴茱萸一半量),化尽频洗,效确。后单用吴茱萸试之,亦效。
中药
中药
五、吴茱萸是治疗痛经的要药。
吴茱萸、肉桂各3克,当归10克,制香附12克,常用治寒凝胞宫,阳气不化的痛经。
对平素体质虚弱,兼有气滞或血瘀的痛经患者,在对证方中加本品1.5~2克,能加强理气通经药效用。
六、以吴茱萸为主治疗小儿脑水肿,每获良效,用治成人脑积水、脑水肿,疗效亦佳。
脑积水是顽痰聚于头,利水多则伤阴,少则无效;化痰虽可,但痰无出路,疗效自慢。
吴茱萸引痰下行,温而化之,则顽痰得去,病得根治。
吴茱萸成人量用10克,常配半夏、白术、茯苓、丹参、葛根各15克,炮山甲10~15克,天麻15~20克等,并随证加减,但吴茱萸始终应用,一般连续服药1个月或数月。
七、凡由太阴及厥阴虚寒,肝气上逆于目窍而出现的眼痛、目赤、视物疲劳、昏糊等症,皆可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或吴茱萸汤加味治之。
八、将吴茱萸用沸汤洗几次后入药,可防其燥烈之气伤肝肾。
九、吴茱萸,散寒酒炒,止呕黄连水或姜汁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